首批出售的是位于北京、武汉、无锡的三座购物中心。
北京商报记者丨 刘卓澜 王维祎
近日,十大荟聚要被打包出售的消息在业内传开,荟聚购物中心和宜家家居母公司英格卡或想通过变卖资产进行战略转型。8月5日,北京商报记者从一位接近北京荟聚的人士处获悉,收购后单体项目运营团队不会改变,变化的是项目主体成为合资公司。
宜家出售荟聚项目的消息并非偶然,近年来,宜家家居和荟聚面临本土品牌与电商冲击,市场份额萎缩,经营压力持续加剧。作为城市核心商业体,荟聚若此时出售,可将资金调配至高增值新建项目,优化资产结构。此举亦可能预示英格卡集团的战略转向,未来或调整中国市场布局。
或将出售10座购物中心
英格卡正计划打包出售国内的10座荟聚购物中心的消息,在业内已不是秘密,首批出售的是位于北京、武汉、无锡的三座购物中心。不过,此次英格卡将所持10个购物中心项目,整包出售的估值与出售金额,市场暂未有明确预期。
针对上述消息,英格卡购物中心方面在截至发稿前并未回复。不过,此消息并非空穴来风,有接近北京荟聚购物中心的人士透露,此次消息应当属实,即使险资公司收购之后,运营团队也不会发生改变。
据介绍,英格卡购物中心隶属于英格卡集团,是全球性的商业地产开发及运营管理公司。该集团业务还包括宜家零售和英格卡投资。英格卡购物中心于2009年进入中国市场,与宜家零售战略合作,并与其他合作伙伴一起,为大众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聚会体验中心。
在中国,英格卡购物中心的品牌名为“荟聚”,英格卡购物中心在中国运营的10家荟聚分别位于无锡、北京、武汉、福州、长沙、南宁、昆明、合肥、西安和上海,投资总额约275亿元,拥有约94.3万平方米的总租赁面积。除购物中心业务外,英格卡购物中心旗下荟聚办公品牌在北京、青岛和上海自主运营4个办公楼项目。
重资产转向轻资产运营
从北京项目来看,北京荟聚中心连续多年稳居北京购物中心客流量前三,被视为南城商业标杆,带动西红门区域房价与消费力双提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商业零售人士表示,英格卡集团此次出售资产旨在回笼资金并转向轻资产运营。
首批出售的可能是位于北京、武汉、无锡的三座购物中心,是英格卡于中国内地较早开业的购物中心,运营至今已超过十年。经过十余年发展,三座项目已成为所在区域商业核心和城市生活枢纽。上述零售人士表示,其在中国运营的 10座荟聚购物中心中,福州、西安等 7个项目仍处于培育期,需长期资金投入。通过出售成熟项目,英格卡可优化资产负债表,同时通过运营权保留维持品牌影响力。
北京商报记者整理发现,北京荟聚于2014年开业,是亚洲最大单体购物中心之一;无锡荟聚同年6月亮相,成为长三角家庭消费目的地;武汉荟聚2015年开业,填补了硚口区大型商业空白。这三个项目的选址均瞄准城市新兴发展区域,通过“宜家家居+荟聚”模式,以家居零售带动综合商业,成为区域商业升级的催化剂。
整体来看,英格卡旗下10座购物中心虽然大多发展良好,但持有型商业地产的折旧、维护成本较高,且英格卡集团2024财年营收同比下滑5.5%至418.64亿欧元,净利润暴跌46.5%至8.06亿欧元,财务压力显著。此外,同属于英格卡集团的宜家中国,2024财年销售额约112亿元,较2019年的157.7亿元下降近30%,尽管门店数量从29家增至39家,但单店销售额同比下滑超40%。可见,如今的英格卡集团压力重重。
“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先”转型
若是通过出售购物中心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或将缓解现金流压力。对于项目的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部分区域的荟聚中心自运营以来成效显著,有力地带动了所在商圈的发展。运营团队经过长期摸索,已形成一套契合当地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运营模式,与周边商户、供应商也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近期,商业零售项目频繁出现出售或收购现象,袁帅指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企业为聚焦核心业务、提升竞争力,选择剥离非核心的商业零售项目。而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则通过收购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
对于未来商业零售项目的走向,袁帅认为,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和多元化,商业零售项目将更加注重体验式消费和个性化服务。那些能够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打造独特消费场景和优质服务体验的项目将更具竞争力。同时,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将深刻影响商业零售项目,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将成为主流。商业项目需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运营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
“此外,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也将逐渐融入商业零售项目中,注重环保、节能的商业项目将更受消费者青睐。”袁帅指出,未来,10座荟聚购物中心打包出售成功,也只是商业市场动态变化的一个缩影,未来商业零售项目将在不断调整和变革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