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8月5日,昌平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举办,会上,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政策计算器——“昌慧达”发布,单一政策“精准查”、多政策“智能配”以及政策计算器“秒算钱”等功能帮助企业精准触及政策。
政策惠企 “宜商十条”解决企业全生命周期痛点
完善“触发式”的惠企政策快享机制、建立“全闭环”的企业诉求响应模式、健全“增值式”的政务服务体系、构建“赋能型”的人才服务机制......5日的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昌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宜商十条”,旨在解决企业全生命周期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全面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抓投资就是抓项目,谋划项目是保持投资有效接续的重要支撑。会上,北京市昌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蒋玮介绍了《推动昌平区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2025年项目谋划招募工作方案》,该方案面向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鼓励谋划社会投资项目,并配合做好过程管理、信息报送、项目论证、入库审核、推动项目落地等工作。据了解,按照“揭榜挂帅”原则,昌平区财政安排项目谋划工作专项资金1000万元,作为落地项目谋划主体的奖励资金及谋划经费。
政务便企 发布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政策计算器
会上,昌平区和数字蚂力携手开发的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政策计算器——“昌慧达”也同步发布。据介绍,该计算器具备三大核心功能,即单一政策“精准查”、多政策“智能配”以及政策计算器“秒算钱”,自3月上线至今,“昌慧达”已服务企业2.3万家次,与企业问答互动超4.1万余次,精准解决企业对市区级政策“找不到、看不懂、用不上”的问题,实现了政策触达的智能化与精准化。
不只更新“工具包”,昌平区还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推出57项“政策包”,实现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都有政策保障,做到“既解近渴、又解远忧”。昌平区创新推出企业“触达计划”,实施免申即享、达标即享,累计兑现资金31亿元,推动政策精准直达,企业丝滑享受。
服务为企 率先出台行政检查“白名单”制度
“在‘小米模式’的基础上,中海汇智里项目从拿地到预售全流程审批仅用时45天,梧桐山语项目从拿地到进场施工仅用6天时间,昌平机器人产业园,创造了拿地到开工仅用1天的新纪录。”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说,这也是昌平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刘晓东介绍,昌平区准确把握“为”与“不为”的尺度,在全市率先出台行政检查“白名单”制度,扫码检查率保持100%,减少“有形之手”对市场主体的干预。同时,升级“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打造“昌快干”“昌通办”两大服务品牌,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7643项,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昌平对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上半年全区新设经营主体2.7万户、同比增长75%,数量全市第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张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姜泽菲(EK010)
上一篇:王现坤在高新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