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非农就业数据“爆雷”,但美股回调只持续了一日。在疲软的就业数据和超预期的财报数据之间,交易员似乎暂时选择了后者。
不过,这份就业报告影响深远,不仅将9月美联储降息预期迅速推升至75%,更是将影响大类资产配置的逻辑,例如对人民币和黄金走势都产生实质性影响。
非农“爆雷”阴霾秒散
这份非农报告“爆雷”程度之大,足以让美国总统特朗普解雇劳工统计局局长。
7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仅为7.3万人,远低于预期的10.4万人。更令人大为不安的是,6月数据从14.7万人大幅下调至1.4万人,5月数据也从14.4万人大幅削减至1.9万人。这意味着两个月里,25.8万个就业岗位“凭空消失”。这并非小波动,而是彻底的下滑。
上周五(8月1日),美股大跌近2%。这是“对等”关税暂缓以来的首次实质性回调,标普500指数此前一路反弹,幅度接近25%。
“美股上周无论是LO(长线多头)还是HF(对冲基金)都开始卖出,交易台总体分别净卖出45亿美元和15亿美元。最大的卖出量发生在上周四,反映月底数据和业绩兑现。8月1日,特朗普宣布更高关税税率,同时非农就业数据低于预期,引发市场对于9月降息概率提升的预期。由于驱赶非法移民,一些服务型行业近几个月的就业数据增速放缓,并在6月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也贡献了一些就业数据下滑趋势。”某美资行交易员对记者提及。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哈特兹乌斯(Jan Hatzius)发给记者的邮件显示,5月和6月美国新增就业岗位共被下调了25.8万个,这是自1968年以来在没有被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定义为衰退期的年份中最大规模的两个月下修。此次修订几乎平均分布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去年同期也出现了就业增长放缓及数据下调的情况,但幅度仅为今年的一半左右。
该机构认为,这些数据支持其对美国经济目前处于“低于潜在趋势”增长状态的判断,而且数据的下修可能仍将持续,预计9月9日将发布3月非农就业基准修订的初步估算,下修可能高达55万到95万个岗位,相当于将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的月增长由目前的14.5万下调至6.5万~10万。
然而,市场只回调了一天,因为降息预期暴涨以及财报数据十分强劲。
高盛宏观团队预计,美联储将从9月起到年底前连续降息3次,每次25个基点。如果8月的就业数据继续恶化,9月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也将提升。
同时,因为盈利数据的持续走强,摩根士丹利8月3日表示,目前对未来12个月的美股更有信心。过去一周,大型科技公司(META、亚马逊、苹果、微软)财报表现强劲,云计算、电商、广告业务均出现明显加速,且事后盈利预测均被上调,但股价反应却不及预期(只有META在发布财报后第二天给了投资者实质性回报)。这反映出当前盈利预期较高、持仓已偏重,以及整体宏观环境不利。
但业绩走强是不争的事实。摩根士丹利首席美股策略师威尔逊(Michael Wilson)在发给记者的邮件中称,在从3月到4月“投降日”的市场最低点的几个月里,标普500指数成份股平均下跌约30%,股票市场的下跌已远超宏观数据滞后显示的疲软。最新就业报告与这一动态一致,滞后的两个月非农就业净修正值是新冠疫情以来最糟糕的。4月初与关税相关的事件标志着始于2022年初的“滚动式盈利衰退”进入终结阶段。
简而言之,摩根士丹利认为,股票在坏消息爆发时已经触底,而4月显然标志着2024年开始的熊市的底部。这些发展催生了一轮新的牛市,目前牛市刚持续了4个月。
话虽如此,牛市也会出现回调。威尔逊认为,过去几周,由于关税对增长数据(包括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滞后影响,投资者预期三季度会出现适度回调。但最终关税相关的通胀将是暂时的,且在某些行业,关税甚至可能具有通缩性(破坏需求),例如在定价能力难以实现的消费品行业。
“我们会逢低买入。尽管短期内存在风险,但在盈利、现金流增长改善的推动下,我们对12个月的乐观观点越来越有信心。驱动因素包括正的经营杠杆、人工智能的采用、美元走弱、‘大而美法案’带来的现金税收节省等。”威尔逊称。
美元弱势盘整、人民币跟随
非农“爆雷”当日,连续反弹、正要冲击100大关的美元指数戛然而止,一举跌回了98区间。
即使美股强劲,未来一段时间机构对美元弱势攀升的共识仍然维持,而弱美元恰好也是提振美股盈利的一大利器——许多大型科技企业约60%的营收来自海外,标普500成份股的整体海外收入占比亦接近30%~40%。
高盛在贸易协议落地后上调了欧元区和日本的增长预测,欧央行不再继续降息,日本央行继续加息。相比之下,美联储大概率在9月后开始降息周期,美元可能继续贬值。
不过,不乏交易员仍倾向于逢低买入美元。外汇专家、浙商中拓集团金融市场业务部总经理刘杨对第一财经表示,上周美国劳工统计局局长被解雇,美联储理事会一成员意外辞职,市场焦点转向特朗普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倾向于继续逢低看多美元和美债。
刘杨此前也表示,人民币走势未来仍将大概率跟随美元指数,但波动幅度并不对称,可能美元指数走强1个单位,人民币对美元只会贬值1/5个单位左右。中国央行或仍将维持中间价的稳定偏强,应对未来可能的不确定性。
当前,机构对于人民币走势仍持观望态度,不确定性仍存。渣打中国宏观策略主管刘洁对记者称,下行风险在于,关税影响可能在下半年更加显著,出口增速或将放缓。贸易顺差可能从历史高位回落,经常账户顺差也可能随之减少。此外,政策层对人民币升值的意愿较低。由于政策重心转向提振通胀(“反内卷”),汇率升值反而不利于此。
多家机构的人民币预测出现较大分化。例如,渣打预计2025年底美元/人民币将上行2.5%至7.35。若美元贬值或升值10%,人民币或将测试7.05或7.5;乐观阵营则由高盛领衔,该机构预计未来6个月和12个月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目标价为7和6.9。
黄金中期仍有望走强
近阶段,金价持续在每盎司3300美元附近震荡,在5月突破3500美元后便显得乏力。然而,疲弱的美国非农数据给了黄金一针强心剂,黄金现货调涨至3400美元大关。
地缘风险下降、“对等”关税推迟等因素此前导致金价疲弱。更关键的则是央行需求,7月31日,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二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报告显示,“购金主力军”全球央行的购买量有所放缓,二季度净购金166吨,增储量同比减少21%。不过,中国人民银行二季度净购金6吨,上半年累计增储19吨,截至6月,连续8个月增持黄金。
非农“爆雷”带动的降息预期有望助力金价。历史数据显示,降息周期开始之前,金价即会开始反应。同时,央行购金的趋势也有望持续。
世界黄金协会中国区CEO王立新对第一财经表示,二季度央行购金较一季度小幅放缓,但上半年总体维持在五年平均水平以上,较十年平均高出40%以上,预计未来仍将成为购金主力。《2025年全球央行黄金储备调查》显示,95%的受访央行预计,未来12个月内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将进一步增加。
在“去美元化”浪潮中,黄金成了最理想的替代物之一。瑞银财富管理中国区主管吕子杰对记者表示,调研显示,就黄金等贵金属的配置而言,超过五分之一(21%)的家族办公室预期将大幅或适度增加配置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