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乌兰布和”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公牛”。8月4日下午,“自然少年团”的营员们转战乌兰布和沙漠营地,要用相机征服这头“红色的公牛”。
图为营员们在乌兰布和沙漠中拍摄。“慢慢慢慢慢慢地靠近”
进入乌兰布和沙漠区域,漫天黄沙映入眼帘。然而越过一片沙丘,眼前豁然开朗,绿洲浮现眼前。
尽管沙漠环境相对严苛,但这里同样蕴含着独特的自然宝藏。翻越沙丘后,营员们发现一片混合石块和沙土的绿洲地带,踩上去隐隐感觉到地下河的湿润。
突然,一阵 “沙沙” 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一只沙蜥在植被丛间敏捷穿梭,营员们立刻拿出设备围了上去。
“别靠太近,保持距离才能拍出最自然的状态。” 孙晓东老师提醒道,“沙蜥非常狡猾,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安全距离,大家要慢慢慢慢慢慢靠近,不要惊扰到它。”
图为营员们在乌兰布和沙漠中拍摄。茫茫沙漠,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拍摄题材,非常重要。营员朱雨晴是个外形娇小玲珑的小姑娘,然而扛起沉重的长焦镜头相机,小小的她却仿佛充满了能量。
“拍个照都得匍匐前进。”听到孙晓东老师的指导,朱雨晴趴得手麻了,手肘也撑疼了,依然坚持。
通过植物的缝隙拍摄沙蜥,仿佛透过一扇门的视角,她说“我想拍些不一样的东西,和别人不同的拍摄场景。”
图为奚志农老师(站立左三)为营员们讲解拍摄技术。“嘿哥们儿,给个面子”
乌兰布和沙漠区域,沙丘连绵不绝。风吹起黄沙,沙与天空连接在一起,极目远眺,沙脊线上营员们顶风前行,慢慢爬升,翻越沙丘。
一片梭梭草丛间,营员王思博俯身其中,他在安静地等待一只小沙蜥转头。
“嘿哥们儿,给个面子,往这边看看。”王思博从半跪、到俯身、再到全身都趴在沙地上,只为了离沙蜥更近,拍到更好的角度。
从新疆阿勒泰到乌海,跨越2千多公里,喜爱自然风光的王思博追逐着美景一路拍摄前行。
图为营员王思博在拍摄。趴的时间久了,王思博缓慢起身后感觉“有点麻”,衣服兜里都是沙子。然而他第一时间先看的是相机镜头里有没有进沙。
所幸辛苦没有白费,和沙蜥对视、沙蜥穿梭在草丛间、沙蜥翘起卷卷的尾巴……王思博满意地说道“这张沙蜥回眸拍得最好,配上旁边的梭梭草,特别和谐。”
图为营员们在乌兰布和沙漠中拍摄。“拍得不够精彩是离得不够近”
风在沙丘上吹出道道痕迹,站在沙丘上,才能感受到风有多大。茫茫的沙漠中,只有梭梭树随风摆动。
营员刘嘉俊趴在地上,拿着装了附加微距镜的相机,专注地拍摄着一株耐旱植物。
“你看它的根,在沙漠里扎得这么深,太顽强了。” 他边说边调整着相机的角度,想要把这株植物的坚韧完美呈现。
图为奚志农老师和营员李天行在乌兰布和沙漠中拍摄。沙蜥是乌兰布和沙漠中最容易遇见的动物,但是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都不同,追踪各种各样的沙蜥拍摄,成了营员们的主题。
“在手机上,永远不要做双指放大的动作,走近一点,慢慢地走近沙蜥。”因为手机拍摄的便捷性,也深受营员们的喜爱。奚志农老师告诉大家“拍得不够精彩,是因为你走得不够近。”
图为营员在乌兰布和沙漠。营员们追逐拍摄沙蜥,不知不觉间就度过了一整个下午。“哇!”不知是谁第一个转身,营员们才发现,抬起头,落日晚霞已铺满了天空。
沙漠寻踪让少年们看到大自然神奇的一面,接下来行程还会去湖、河、山林等多种场景,期待更多生态摄影作品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