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银研究
作者:温彬 张丽云 杨刚
2025年8月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国债等债券利息收入增值税政策的公告》(以下简称新政),宣布自2025年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同时对存量债券采取“新老划断”原则——在该日期之前已发行的相关债券(含8月8日后续发的部分)继续免征增值税直至债券到期。
一、政策背景与调整动因
从历史沿革看,我国债券市场税收优惠政策始于市场发展初期。2016年《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明确规定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同年后续发布的46号、70号文又将政策性金融债和其他金融债券纳入免税范围。这些政策在债券市场培育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税收优惠增强了政府债券的吸引力,促进了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
202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发,文件指出,“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机制”。目前,随着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债券市场规模、深度和流动性已今非昔比,免税优惠政策迎来优化升级窗口期。
在政策调整动因上,一方面,不同券种间的税负差异影响了市场定价效率。央行在《2025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指出,国债等政府债券利息收入免税,公募基金和理财资管产品交易价差又有税收减免优势,短期交易意愿也会更强,一些不免税的公司债等还可能对标免税的国债利率水平,进一步加大债券市场收益率的短期波动,统一税收制度有利于提升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准性。另一方面,从财政收支来看,2025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0.3%,财政压力凸显,新政下年内预计增加税收约50亿元,后续年均增收约240亿元,虽然绝对规模不大,在当前财政形势下,适度调整税收政策有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新政采用“新老划断”的渐进式调整,体现了政策对市场平稳过渡的重视。这种安排既给了市场充分消化时间,也避免了存量资产价值剧烈波动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
二、税收政策的具体变化与机构差异
本次增值税调整的核心变化在于,不同类型机构、不同券种的税负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对2025年8月8日及以后新发行的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利息收入恢复征税,其中银行、保险、券商等自营机构适用6%标准税率,公募基金及其他资管产品适用3%简易征收率。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明确同业存单不属于本次调整范围,继续享受免税优惠。
第一,对银行自营部门而言,持有新发利率债的综合税率从0上升至6.34%(含附加税),以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1.7%计算,税后收益将下降约10BP(1.7%×6%/(1+6%))。考虑到银行是国债最主要持有者(占比约45%左右),这一变化对银行资产配置产生影响。第二,公募基金虽然利息收入增值税率从0升至3%,但其仍保留两项关键优势,一是资本利得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二是资本利得和利息收入均免征25%的企业所得税,这使得公募基金相对于自营机构的税收优势进一步扩大。第三,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类似,适用3%税率,但需考虑负债端成本匹配问题。当前10年期以上地方债税后收益约1.9%,已低于大中型险企2.65%的平均负债成本,可能迫使保险资管调整策略。
不同券种的税收处理也呈现分化,国债和地方债虽恢复增值税,但利息收入仍免征企业所得税,保留了部分优势。且由于存在续发机制,8月8日前发行的债券(含后续续发部分)继续免税,会缓冲新政冲击。除政策性金融债可续发外,其他金融债无续发机制,8月8日后新发债券将全面征税,影响更为直接。对于信用债和同业存单,税收政策保持不变,信用债利息按25%征所得税但增值税早已征收,同业存单则维持利息收入全免,存单相对性价比提升。
三、对债券品种与市场结构的影响
增值税恢复征收将从多个维度重塑债券市场格局,不同品种、不同期限债券的相对价值面临重估。
第一,新老券利差分化。“新老划断”模式直接催生了新老券的税收利差。理论上,对于自营来说增值税率为6.34%,自营机构持有新券需承担约10BP税收成本(以10年期国债1.7%收益率计),资管产品约5BP,因此新老券理论利差应在5-10BP之间。但这种利差变动并非新券与老券“均分”影响,由于新券面临实质性成本增加,其收益率上行幅度(预计3-6BP)将大于老券下行幅度(预计1-3BP)。实际上,考虑到资管机构的定价权较强,真实利差可能接近理论下限(约5BP)。尤其对于公募基金参与较多的关键期限品种(如10年、30年国债),因基金免税优势可部分抵消税收影响,利差可能进一步压缩至4BP附近。
第二,国债流动性分层。整个国债市场会进行分层,分为新券和老券两个市场,老券因免税优势将被配置盘大量持有,导致非活跃的老券二级市场流动性下降;新券则因税收溢价流动性相对较好。市场可能分化为“老券市场”和“新券市场”,各自形成活跃券市场。对于老券市场的活跃券,未来会越来越稀缺,类似于25特2这样的债券,可能会活跃很多年。现在对于TL(30年期国债期货)的最廉可交割券(CTD)是23附息国债23,与其类似的本来逐步将退出的活跃券,未来也会保持很长时间的活跃度。整体老券市场的活跃度会上升,新券市场的活跃性短期内可能无法和老券相比,考虑到流动性后,新老券之间的利差或不止税收利差差距。新发债的定价,短期内可能会缺锚,特别是10年、30年期品种。对于2年、5年期等本来流动性弱一些的品种,影响会相对偏小。
四、信用利差与品种比价关系发生变化
税收政策差异将改变各类债券的相对吸引力:第一,信用债预计受益明显。由于信用债利息收入增值税政策不变,其与利率债的税后收益差缩小,预计普通信用债信用利差可能压缩5-10BP,AA+级中票相对国债的优势将扩大。第二,金融债或短期承压。国开债与国债的隐含税率可能小幅回升,此前二者利差主要反映25%的所得税差异(理论差异约44BP,实际仅6BP附近),增值税新政开征后,由于金融债非法人产品持仓比例更高(约60%),加权税负上升幅度略小于国债,二者利差或微幅收窄1BP以内。第三,同业存单优势凸显。作为本次未被纳入征税范围的品种,1年期AAA存单相对于1年期金融债的税后收益优势可能扩大15-20BP,对于货币基金来说,同业存单相对于金融债及国债,会有比较优势。第四,信用利差中枢可能会受影响小幅下移。信用债利息收入需缴纳增值税而利率债免税,信用利差包含了税收溢价,本次新政对利率债恢复征税,利率债与信用债利息收入所缴增值税持平,根据税收中性原则,这部分税收溢价理论上应该会大幅下降甚至抹平,进而带动信用利差中枢小幅下移。
五、对长短期国债期限结构影响
长期债券受税收影响更为显著,30年期国债因票息更高,税收成本达12BP(自营)和7BP(资管),高于10年期的10BP和5BP。相对影响上,由于保险等配置盘对长期限债券的税收敏感性更高,超长端利率可能面临更大上行压力。目前30Y-10Y国债利差处于近一年90%分位数(24BP),政策可能加速曲线走陡。
此外,8月将有4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在预定利率调降政策下,保险机构可能抢配免税老券,加剧长期债券的分化。关注8月14日的3年期国债和8月22日的10年、30年期国债的首发结果,若无窗口指导,考虑到5-10BP税收溢价和3BP流动性溢价,10年期新发国债可能较老券高出8BP以上。
为强化政策协同,保障政府债顺利发行,央行可能会通过提高流动性支持等方式来压低利率。可续发国债(如“25特国05”)因继续免税,将成为稀缺品种,其与不可续发债券的利差可能扩大,后续密切跟踪政策实施后的动态调整过程。值得注意的是,8月1日央行下半年工作会议提到,要降低金融市场利率,因此大概率也会支持避免新债利率大幅上行。
六、对银行配置行为影响
第一,增值税加大银行配置盘的收益压力,可能增加交易盘比重。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平均负债成本约1.78%-1.85%,考虑到存量债券收益较高,当前配置10年期国债需1.7%-1.75%的收益率才能覆盖成本,税收增加10BP后,净息差进一步承压,持有至到期(HTM)策略的性价比下降。为此,银行可能减少计入“持有至到期”(HTM)和“其他综合收益”(FVOCI)账户的债券比例,增加“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FVTPL)账户占比。
第二,免税老券将成为银行的战略性资产,或转为长期持有。老券供给固定且逐渐到期,银行提前卖出的机会成本高昂,2024年以来银行加速释放FVOCI账户浮盈的行为可能放缓,转为长期持有优质免税资产。面对明年新发债券征收增值税,可能会导致部分银行的资金配置节奏提前。由于老劵和续发的国债将来会成为稀缺品,且一级市场更容易拿到量,续发国债的投标倍率可能会上升。大行可能利用一级市场优势抢购续发国债(如“25特国05),中小银行则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流动性较好的老券活跃券(如“25特国02”),免税老券在回购融资中的抵押品价值可能提升,进一步增加银行持有意愿。
第三,预计银行将通过多种方式优化税负。一方面,通过投资公募债基,银行可将利率债投资的综合税率从30%左右(6%增值税+25%所得税+增值税附加税)降至3%,节省约27BP成本。预计国有大行和城商行将增加定制债基规模。另一方面,除传统利率债基外,主打“信用债+存单”策略的短债基金可能更受欢迎,因其不受新政影响且收益稳健。
第四,银行资产负债策略或相应调整,更多转向信贷资产和同业存单。5年期国债税后收益降至1.47%,与一般贷款税后收益(测算约1.23%)的差距缩小,银行可能增加优质信贷投放。目前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多挂钩国开债收益率,随着国债流动性总体改善,部分银行可能改以国债为基准,FTP曲线相应切换。LCR和NSFR考核下,银行对免税老券的偏好可能强化,因其同时满足高流动性资产和稳定资金收益的要求。前述作为免税品种,存单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吸引力提升,新政不会加大银行的负债成本,负债成本较高的农商行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率债配置,转向同业存单和信贷资产。
综合而言,作为债券市场最重要的配置力量,商业银行的投资策略将因增值税调整发生显著变化。银行需要全面审视投资组合,在税负管理、资本节约、风险控制和收益目标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七、对国债期货会产生何种影响
从期货市场角度观察,政策影响既体现在合约定价上,也反映在各类交易策略的适应性调整中。新政对CTD的影响较为复杂,由于转换因子缓冲机制,国债期货可能并不会因为新发券票面收益更高而出现CTD的切换,因为票面收益高,折算因子也会影响调整。国债期货的转换因子已隐含债券票息因素,高票息新券的较高转换因子会部分抵消税收溢价,只有收益率大幅上行时才可能导致CTD切换。
当前主力合约(如TL2509合约)的可交割券均为免税老券,政策不改变其相对价值,因此短期影响有限。但远期合约面临压力,TS2603合约及以后合约可能面临CTD券切换。以TS(2年期国债期货)为例,2年期、7年期新发债券发行利率仅需要高于活跃券约3-6bp 就可以成为TS2603合约或T2512 合约CTD 券。对于TS远月合约,由于8月末新发的2年期国债也已经是满足其可交割券范围要求的久期最短的个券,也很容易成为CTD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