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为解决困境青少年暑期“看护难”问题,日前,盐城市滨海县八巨镇“滨纷夏日 青春暑护”公益暑托班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班。该镇联合南京审计大学志愿团队,以非遗传承、乡土教育和家国情怀为核心,精心开设竹编技艺、湿地探秘、诗歌赏析等特色课程,为孩子们打造兼具文化温度与创新活力的学习天地。
非遗课堂里,文化传承悄然发生。“原来竹篾可以变成小船!”在竹编课上,志愿者从触摸竹材教起,传授 “一挑一压”的古老技法。竹香萦绕中,孩子们稚嫩的小手在经纬间穿梭,五彩竹编小船渐次成型。志愿者结合技法讲解竹编背后的民俗故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乡土认知课上,家乡情怀生根发芽。志愿者用沙盘模拟海岸线变迁,通过互动游戏展现滩涂生态的脆弱与珍贵。孩子们化身 “湿地小卫士”,在角色扮演中学习潮汐规律与生物多样性知识。得知家乡湿地面临威胁时,有小朋友坚定承诺:“我绝不乱扔垃圾,要守护鸟儿的家园!”
诗歌赏析课上,家国情怀具象表达。“假如我是一棵稻穗,我也要用饱满的谷粒回报田野......”《我爱这土地》的朗诵声中,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家乡四季。志愿者通过意象解析,将抽象情感转化为滩涂、渔港和稻田等具象画面。课后,孩子们创作的诗歌贴满墙壁,字里行间满是对故土的深情。
从竹编技艺的指尖传承,到湿地奥秘的科学探索,再到诗歌情感的心灵陶冶,志愿者们以多元课程为孩子们打开认知新窗口,成长的种子已在童心中播撒。下一步,八巨镇爱心暑托班将持续聚焦学生需求,增设更多趣味课程,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汲取知识,收获勇气与独立,让这个夏天成为滋养心灵的成长沃土。
通讯员:冯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周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