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数字时代,非遗如何创新发展
创始人
2025-08-05 10:38:47
0

在数字时代,非遗的创新发展成为热议话题。一方面,数字技术为非遗打开了全新的传播窗口。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非遗作品能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助力非遗的创作与传承。利用 3D 打印、虚拟现实等技术,能将非遗技艺以全新形式展现,激发创作者的灵感,同时让年轻一代更便捷地接触和学习非遗。然而,也需警惕数字创新过度导致非遗本真的丧失。需在传承与创新间找到平衡,让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日,“数字场景下的非遗传承与创新”主题交流活动在福州市文化馆举办。艺术与数字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推动传统工艺创新发展。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非遗创新视野下的工业与产品设计实践

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设计中心主任、锦砚艺术工作室主理人林海涛:

古老的漆艺如何在多元的世界文化舞台上把握新的境遇、创造新的境界,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以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奖”奖杯设计为例,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工艺创新,如数字化技能助力压缩成本与时间准备,利用3D打印技术快速生成模型,对传统的雕刻过程而言是极大的改进,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建模实现方案快速调整,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这一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工艺现代转型可以推进技术融合路径数字化设计先行,在传统工艺精加工后实现工业化量产落地,市场拓展方向为文化礼品市场、文创产品开发、艺术装置领域,未来发展趋势是建立传统工艺数字化资产库、开发智能生产辅助系统和培育跨界复合型人才团队。

非遗创新设计的教育模式与实践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福建省公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栀梓:

在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中,我们致力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思维相结合,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们的核心理念是以文化内涵为根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思维为驱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与研究,让学生深入理解非遗,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生命力。

核心理念是创新思维培养,非遗传承需要突破传统思维,结合现代设计方法,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与市场需求。文化内涵与市场结合,在教学中,我们强调非遗的文化价值,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其适应现代商业环境。实践与认知并重,不同于专业技艺传承,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生对非遗的认知、调研和实践能力,而非单纯的技术学习。

非遗设计有四大核心模块,包括:非遗资源的挖掘与故事化,学生通过田野调查、传承人访谈、博物馆考察等方式,深入理解非遗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及文化价值;非遗的品牌化与传播,将非遗元素进行现代化包装,打造具有市场吸引力的品牌形象,如福州脱胎漆器、中山装等成功案例;非遗的产品化转化,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符合当代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如文创、家居、服饰等,探索非遗的“老物新用”,使其在新市场中焕发生机,同时保持文化内核不变;非遗的数字化与生态构建,运用AI、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包括数字非遗馆、虚拟技艺展示等。

我们希望通过设计教育,让非遗不局限于传统形式,而是以更生动、更现代的方式进入大众生活。无论是通过品牌化、产品化还是数字化手段,最终目标都是让非遗在当代语境中接续传承,并创造新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高校教育,也可为非遗保护机构、文创企业提供参考,共同推动非遗的创新与发展。

基于AI辅助的艺术创作与设计

福建省海峡文旅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黄翊:

AI在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应用,本质上是“知识输入+创意输出”的过程。AI的产出质量取决于使用者的知识体系,包括美术史、设计理论、文化内涵,如对《山海经》、非遗技艺等的深度理解。AI工具(如文本生成、图像设计类)基于全球数据训练,但需结合本土文化需求进行定向调整,如用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模型辅助中国风创作。AI艺术创作的实践方向包括地域文化的数字化重构、传统元素的当代转化、生命科学与艺术跨界、生肖与立体主义的动态结合、城市IP的深度开发等。

AI与人文共生的未来方向包括:在教育层面,AI教学应强化文化理解到技术应用的转化,避免沦为纯工具培训;在产业层面,要推动AI与传统工艺、地域IP的深度结合,实现文化数字化到数字产业化的闭环。

但也要认识到AI工具的局限性,AI无法替代人文深度,需以美术理论、文化研究为根基。

AI带来的最大机会是让我们快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个人的理解和指令决定了创作成果。AI是艺术设计的“加速器”,而非“替代者”。只有将技术工具与人文底蕴、市场需求结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传承。

当代艺术视野下的雕刻与设计创作

“福州寿山石雕刻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雕刻与设计艺术研究会会长王长坤:

如今,寿山石雕突破传统文化局限,以开放姿态吸纳世界文明精华,在继承传统技法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元素与形式美的表达。非遗本就源于传统生活,而我们的目标是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好作品应当是有灵魂的,而灵魂应该有完整的躯体去承载。我认为最好的传承不应一成不变,而是要适应时代的审美,兼具实用功能。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工艺,运用数字技术推动非遗传承标准化、可视化,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影响力等。

未来,我们应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建议设立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促进成果转化;适应跨界融合趋势,材料跨界如石材、金属等不同材质的创新运用,领域融合如艺术创作与数字技术的深度结合。

(记者 燕晓整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关于“上纬新材”(688585... (来源:川财证券资讯服务)尊敬的投资者:“上纬新材”(688585)近期股价涨幅较大,已触及特别严重...
中国航材在北京成立航空资源服务... 转自:证券时报人民财讯8月5日电,企查查APP显示,近日,中航材华顺航空资源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成立...
从三家外贸企业看发展韧性 (来源:南京日报)转自:南京日报核心阅读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
美印围绕俄石油博弈升级,美加关...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8月4日,美国和印度围绕俄罗斯石油展开新一轮交锋。美国总统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
各县市区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扬... 转自:扬子晚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扬州获悉,为聚焦“走在前 做示范”重大使命和挑大梁“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