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是由于患者大脑黑质中的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分泌的多巴胺大量减少,使得大脑发出的指挥肌肉活动的指令受到不同程度限制,导致全身肌肉系统出现诸多问题。现在带你认识帕金森病。
一、帕金森病的主要表现
1.运动症状
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其中,运动迟缓是核心,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可出现“慌张步态”(表现为小步前冲、摆臂减少)、冻结步态(患者有行走的意愿,但在前进过程中步伐短暂地、突然地中止或明显减少)、面具脸等。
2.非运动症状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睡眠期间伴随梦境及肢体活动为特征的睡眠疾病,发作时的暴力行为可造成自身及同床者伤害并破坏睡眠)、白天过度嗜睡和不宁腿综合征等。
感觉障碍:最常见的感觉障碍主要包括嗅觉减退(90%以上)、疼痛或麻。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便秘、泌尿障碍(尿频、尿急、尿失禁、尿潴留等)和位置性低血压等。
精神及认知障碍:包括抑郁和(或)焦虑、淡漠、幻觉和妄想、冲动强迫行为和认知减退及痴呆。
非运动症状在整个帕金森病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某些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便秘和抑郁会比运动症状出现得更早。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常见误区
1.“只有老人才会得”
60岁以上是高发人群,但有些患者的发病年龄早于50岁,称之为早发型帕金森病,占帕金森病的5%~10%,发病年龄低于21岁的发病称为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多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除草剂、杀虫剂、有机磷、重金属及长期饮用井水等)有关。近年来,环境毒素、脑外伤、长期心理压力等也使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2.“手抖就是帕金森”
震颤只是四大核心运动症状之一,运动迟缓才是最关键的表现,且震颤需要满足静止性、频率4~6Hz、“搓丸样”等特点。焦虑症、甲亢、特发性震颤等均可引起类似的手抖症状。
3.“帕金森=老年痴呆”
25%~30%的帕金森病患者伴有痴呆或认知障碍,但两者发病机制、早期表现不同。帕金森病多以运动障碍首发,阿尔茨海默病则以记忆障碍首发。
4.“药吃久了就没用”
合理规范的药物治疗(如左旋多巴)可长期控制症状,关键是遵循“剂量滴定、个体化”原则,治疗时不能突然停药,并定期复诊调整方案。
5.“得了帕金森不能运动”
循证医学已证实,适度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及平衡训练可延缓运动功能衰退,减少跌倒风险。
三、谁更容易患病
1.不可干预因素
年龄:60岁以上患病率1%~2%,85岁以后患病率可达4%~5%。
性别: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1.5:1。
遗传:帕金森病以散发性为主,家族性帕金森占10%~15%。
2.可干预/环境暴露因素
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重金属、有机溶剂;农村生活、饮用井水(可能含微量农药或锰);感染、创伤性脑外伤史;长期心理应激及睡眠不足;高饱和脂肪饮食与肥胖。此外,相当多的药物可能导致帕金森的症状。其中,高风险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利培酮、奥氮平等;降压药,如利血平;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如氟桂利嗪/桂利嗪。
四、如何预防
1.一级预防(未病先防)
减少农药、重金属、有机溶剂暴露,相关从业者注意佩戴防护装备;规律运动:每周开展健步走或慢跑等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每周进行哑铃、弹力带等抗阻力训练2次。
健康饮食:膳食均衡,每日的食物尽量多样化,可选全谷物、深海鱼、橄榄油、多品种的新鲜水果蔬菜,减少高蛋白摄入,低盐低脂控糖,限酒。
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理健康,注意释放压力。此外,注意避免头部外伤。
2.二级预防(早筛早治)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长期职业暴露)每年进行一次嗅觉测试、帕金森病相关量表筛查。出现便秘、嗅觉减退、持续抑郁/焦虑、单侧静止性震颤等“红旗”信号应及时就诊。
3.三级预防(延缓残疾)
确诊后应积极配合医生制定个体化长程管理计划。积极随诊,定期复诊评估药物疗效与副作用,及时调整方案,切勿随意增减或停药。家庭改造:增加防滑地板、扶手,使用坐便器等。照护者教育:科学的照护对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可对控制病情和改善症状起到一定作用。教育内容包括药物照护、饮食照护、心理支持及康复训练等。
五、小结
帕金森病虽不可逆,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科学认识、规范治疗、全程管理、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可以让患者“带着症状,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