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时值暑期,儿童电话手表销售火爆。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各式儿童电话手表加载的娱乐功能越来越多,网络沉迷、诱导消费等问题日益突出,很令家长忧心。
安全和通话是儿童电话手表的核心功能,也是凭借“永不失联的安全感”,迅速跻身“看娃神器”。但如今,从加好友、聊天、发圈点赞,到看视频、玩游戏乃至购物付款,儿童电话手表的功能全面趋近智能手机,大有过度加载之势。儿童身心尚未成熟,自控力本就不高,很容易被方寸间的“万花筒”吸引。“触网”过久,不仅牵扯时间精力、有损视力健康,也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加之各品牌儿童电话手表的价格一路走高,也容易诱导孩子盲目攀比。不少家长反映,自家孩子隔三差五就要求升级设备、购置新款,因为“价格便宜的像老年机,不好意思拿出来。”
一款“护娃”产品,何以出现变味?原因或许多样,部分商家过度逐利是绕不开的一条。随着儿童电话手表成为标配,各大品牌纷纷入场,为了增加利润点、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捆绑功能、升级迭代。除了功能卷出花,一些店家还暗中“放水”,或想方设法帮助孩子绕过“限制下载App”等防沉迷手段,或对内容把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外,作为一款专门面向孩子的智能硬件,从产品规范到准入标准等方面,目前监管都存在一定盲区,也给了个别商家钻空子的机会。
数据显示,目前儿童电话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30%。对于企业来说,在商言商无可厚非,但护娃底线不能丢。既然儿童电话手表的目标受众是广大儿童,就决定了它与一般电子产品不同,不管是功能设置,还是产品设计,都要将儿童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拿出更为严格的审核规范。在这方面,仅靠商家的自觉肯定不够,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安全监管需要多管齐下,倒逼儿童产品回归本职本位。
从曾经的学习机,到如今的电话手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所爱。进入数码时代,电子产品无法回避,但对于家长来说,引导孩子理性使用工具,养成自律自控的好习惯,也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教育。
图源:本报客户端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