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让互助暖流在邻里间流淌
邢云
当社区里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15.8%,如何破解养老服务资源不足的难题?
衡水市桃城区杨树社区给出答案——68名身体硬朗的低龄老人组成“吾老汇”志愿服务队,用“低龄助高龄、积分促互助”的模式,将养老服务和发挥余热完美结合。
杨树社区的破题之道,首先在于精准把握了老年群体的需求与潜能。面对近千名老年居民的养老需求,社区没有简单依赖外部资源,而是敏锐发现低龄老人“渴望参与服务、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由老干部、老党员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既熟悉邻里情况,又能与高龄老人顺畅沟通,让养老服务多了些熟人温度。
其次,科学的机制设计,让互助热情得以长期延续。“时间+积分兑换”的机制创新,打破了一般志愿服务“单向付出”的模式。低龄老人服务1小时存入10分,未来可兑换等值服务或物资。这种“爱心储蓄”的模式,既尊重了志愿者的付出,又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增添保障。
再有,党建引领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为“低龄互助”模式筑牢了根基。杨树社区“红杨互助”品牌以“党建+互助”为核心,通过4个银龄互助网络、“1+N”服务团队的构建,将分散的志愿力量系统化、网格化。老党员担任“银龄网格长”,既保证了服务的组织力,又强化了社区治理的凝聚力。这种“红色网格+银龄先锋”的体系,让志愿服务队伍迸发出了撬动整个社区养老服务的能量。
杨树社区的互助服务覆盖了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健康档案、助老送餐、精神慰藉……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不仅解决了高龄老人的实际困难,也让我们看到“老有颐养”的动人场景。
养老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可以通过机制创新,激活社区内生动力,让老年人既是服务的受益者,也成为价值的创造者。这种“低龄存时间,高龄享服务”的方式,不仅减轻了社会养老压力,更重塑了邻里关系,让社区成为充满温情的共同体。
把社区的力量组织好,让爱心能传递、能循环,养老就能从“有人管”变成“过得好”,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街坊邻居的守望相助里,享受最美“夕阳红”。
上一篇:成都启动暑期文旅消费季活动
下一篇:融合履职呵护“一老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