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生活压力增大,花钱买快乐成为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消费选择。买一个玩具、拆一次盲盒、看一场电影,都可以是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出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情绪投资、为快乐买单,有望打造消费新热点,推动形成“快乐经济”新蓝海。
小红书搜索数据显示,近3年,香薰、助眠、潮玩、棉花娃娃、绿植、香道等和情绪相关的笔记发布量同比增长超400倍。淘宝数据显示,2024年,定制类热销商品中,手绘头像、无边抱枕、打工人立牌等产品成交增幅达50%以上。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以电玩城、抓机/娃娃屋、主机游戏和沉浸式VR为代表的游艺娱乐业态成为年轻人社交新宠,2024年这些娱乐业态的市场规模达450亿元,同比增长130%。
“快乐经济”热潮涌动,反映当下年轻人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生了深刻变迁。他们购买的不只是商品本身,更是附着其上的情绪价值与文化认同。有学者指出,代际经历差异是导致消费观念分化的重要原因。在过去,人们的消费以实用性优先,习惯把“值不值”挂在嘴边,关注的是性价比。而成长于市场经济繁荣期的年轻一代则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深度满足,更愿意为“燃不燃”“戳不戳心”买单,注重的是情价比。
情价比消费本质上体现了个体基本物质需求满足后,通过消费实现自我表达、情感联结与精神成长,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深层次向往。某品牌“情绪盲盒”系列上市首月销量突破百万件,用户评价中“治愈感”提及率是“做工精致”的3倍。袤博科技研究院《2024年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成为年轻人消费的首要理由,占比超过40.1%。提供情绪价值类消费市场的火爆,也给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从全国来看,近5年来,“解压”相关企业年注册量超过1.1万家,其中近1年内注册的超过3100家。
情绪消费如同催化剂,激活了产品服务创新、产业跨界融合的无限可能。而情绪消费的蓬勃发展,正以其强大的乘数效应,重塑产业链条,带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不过,情绪消费拉动“快乐经济”快步向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产品或服务同质化严重,“情绪溢价”虚高,一些小众品类、新兴产品质量监管仍有盲区,消费者维权难且维权成本高。
同时,情绪消费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隐忧。盲盒、虚拟商品等消费被异化为数据符号,取代了消费者的真实情感体验。联名球鞋、限量手办等商品正逐渐演变成“社交货币”,其象征意义远超使用价值。算法推送和饥饿营销也不断刺激着公众的非理性消费,甚至以消费来证明自身价值,陷入了“越消费越空虚”的恶性循环。
有鉴于此,激活情绪消费潜能,推动“快乐经济”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划出红线、明确边界,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利用“情感营销”进行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营造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引导行业塑造、壮大更多细分市场,鼓励企业深挖文化内涵,提升创意设计水平与服务质量,充分挖掘“快乐经济”所蕴含的个性化、情感化消费潜力,同时做到诚信经营、合法交易,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壮大情绪消费动能,要在繁荣与理性之间寻求平衡,警惕过度商业化可能带来的情感异化与消费主义陷阱。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法规标准限制成瘾性产品或服务设计开发,如要求盲盒标注概率、限制未成年人消费等。学校等教育机构要加强消费教育,让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并帮助其识别商家的营销手段。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公开生产过程,减少信息不对称,不打擦边球,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透明、可靠的商品和服务。
下一篇:企业每月降本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