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2024年,省委农办印发《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并在全省选定40个片区作为2024—2025年度省级培育对象。为更高水平片区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课题组赴浙江、广东等地调研并召开省有关部门座谈会,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产业共兴,从“一村一品”到“一片多产”。更大力度推动乡村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引导片区立足资源禀赋,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发挥重点村在产业、市场和品牌上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片区产业发展与龙头企业、科技企业和品牌运营商合作,增强产业品牌辨识度和市场占有率。如浙江大力发展“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工程,其中金华市“两头乌”产业链总产值超12亿元,带动42个村集体年均增收超百万元。更大力度加强联农带农惠农机制建设。鼓励村民以契约型、分红型和股权型等合作方式共享片区产业发展收益。建设片区联农带农服务平台,积极发展区域间劳务协作,集成提供用工对接、展销渠道、技能培训等服务,带动农民“家门口”创业就业。
风貌共美,从“一村独美”到“美美与共”。打造一批“整体大美”的特色风貌乡村片区。依托大地景观、乡村道路、绿道网络、乡土文化和乡土建筑,串点成线、集中连片推动特色风貌塑造,彰显乡村美学价值。鼓励和支持设计下乡,鼓励设计师、艺术家等热爱乡村的有识之士参与乡村设计建设,推进设计师驻村(镇)制度,助推乡村建设精细化水平提升。培育一批特色乡土文化品牌。开发一批乡村民俗、传统节庆、传统工艺等精品项目,推动文化资源成果转化,促进乡村文化资源和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苏州吴中区传统村落片区依托“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培育古建产业和组建香山工坊,2023年实现古建产业产值约20亿元。
服务共享,从“基本保障”到“品质生活”。更高品质推进设施共建共通共管。适应城乡人口结构和社会形态变化,推动片区交通、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管运”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全域覆盖、分级负责的长效管护机制,优化片区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积极推进片区5G基站、寄递物流综合服务全覆盖,探索“田头冷库+区域集散中心”模式,整体布局农村冷链物流,解决农产品“最后一公里”保鲜难题。更大力度推动公共服务跨区域共享。推进县域公共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持续推动片区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农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便利度。对于距离城区、镇区较远的片区,可因地制宜设立区域性医疗中心、养老中心、办事中心等功能型服务点,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与服务联动。
运营共赢,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发展”。提升村集体资源整合能力和集体市场经营能力,推动单个业态引进向整村经营、专业运营和组团提升转变,推动片区资金、资产、资源实现真正融合。因地制宜推动多村合作、镇村联营、县镇统筹、跨区域“强村+弱村”等方式成立富民村企。金华市金东区成立“村集体+投资方+招商运营+产业联盟”运营公司,带动周边村集体经济增收超700万元。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形成的农业项目资产收益镇村分享机制,试点实施“补改投”支持农业产业现代化。创设农村集体资金“跑道”,将各级各部门财政支农形成的固定资产、经营性资产进行合理整合、转化界定为集体资产或集体股份。昆山市推出“百村共富”基金,通过基金管理服务项目,盘活村级闲置资金,每年实现增收3000余万元。
组织共建,从“分散协作”到“紧密联盟”。坚持党建引领,鼓励片区内乡村建立联合党委、综合党委等议事协调机制。跨乡镇、跨县域的片区探索实行提级管理,协商解决片区内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将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员选拔进入村“两委”干部队伍。完善片区新农人“引育用留”人才政策全链条供给。安吉余村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出台创业空间、产业基金等50余项支持政策,招募了1200多名青年驻村办公,引入了机器人研学、观星社等新业态,既留住了人才,也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探索建立集体收入增长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绩效报酬挂钩机制,对年度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的村给予经营团队增量奖励,让人才为农村集体经济蓄势添能。
刘大威 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副厅长
朱海生 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水利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
孙晓云 省政府参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一级美术师
刘灿铭 省政府参事,民盟省委会副主委,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美术师
张红霄 省政府参事,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汤国安 省政府参事,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省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潘贤章 省政府参事,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施振旦 省政府参事,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家禽繁育与健康养殖首席科学家
桂德祥 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工商联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
于 水 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下一篇:农产品促消费首在优化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