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仅要建好铁路,更要留下技术、培育人才,为阿尔及利亚发展注入新动能!以实际行动助力中阿友好往来! ——吴占鹏
本报记者 丰家卫 通讯员 张振宇
在阿尔及利亚西部铁路矿业线中铁十九局项目部,有一件特殊的“展品”——一双磨穿鞋底的劳保鞋。这双鞋的防刺层早已被炙热的沙粒磨透,鞋帮上结着白色的盐霜,鞋底纹路被砂砾磨得平滑如镜。“看着这双鞋就知道我们建设这条铁路有多难!”鞋的主人吴占鹏感慨说。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几乎占满非洲北部,占非洲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在广袤无垠的撒哈拉沙漠西北边陲。中国建设者正在“无人区”开辟一条崭新的铁路线。全长575公里的阿尔及利亚西部铁路矿业线贯穿金色沙海,串联起贝沙尔、廷杜夫等地,将为这片承载千年文明的土地注入蓬勃发展的新动力。
阿尔及利亚西部铁路矿业线设计为单线客货混运铁路,是中阿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也是非洲首个沙漠重载铁路项目。“项目施工区域与最近的中转站相隔800公里,这段区域荒无人烟,环境恶劣,被联合国评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区域。”中铁十九局三公司承建的标段全长87公里,项目经理吴占鹏介绍,项目建设初期运送物资均需穿越这800公里路段,全程往返耗时长达5至6天。2024年刚进场时,方圆50公里找不到任何固定参照物。
“为了更加精准确定方位,我们的项目团队将传统方法和现代工程数学结合,开发出了‘罗盘—步测—沙桩’三位一体定位系统。沙暴频发时期,工程师们甚至重启了唐代‘牵星板’测角技术,当电子设备失灵时,通过北极星仰角校正方位,误差可以控制在3‰以内。”吴占鹏感叹说,这种融合古今的智慧,创造了沙漠铁路建设的精度奇迹。
撒哈拉沙漠腹地年均降雨量不足20毫米的干旱气候,让每一滴水都显得弥足珍贵,而更严重的是白天的极端高温——地表温度常突破70摄氏度,沙粒滚烫如火炭,空气扭曲蒸腾,金属器械暴晒后甚至能灼伤皮肤。面对这样的恶劣气温环境,项目团队“抢早晚、避正午”,将核心作业压缩至上午4点到9点和下午4点到8点两个“黄金窗口”,有效保障了施工进度。
在吴占鹏翻开的施工日志中,一个数字格外醒目:每月徒步巡查里程超过300公里。这意味着,项目团队每周都在完成一场穿越撒哈拉的“沙漠马拉松”。一双双磨坏的劳保鞋,见证了工程推进的质量与精度。“在这里,‘脚踏实地’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镌刻在撒哈拉的永恒印记。”吴占鹏说。
让吴占鹏欣慰的是,在阿尔及利亚广袤的沙漠与高原之间,一条钢铁巨龙正蜿蜒伸展。“这条铁路不仅以中国标准重塑了北非交通版图,更用两根平行的钢轨,铺就了中阿两国人民心心相印的友谊之路。”吴占鹏介绍,这是一次技术与文化的深度交融,项目团队带来先进的高铁建造技术和项目管理经验,与当地丰富的建材资源、人力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在施工现场,项目施工团队手把手教授阿方员工操作全站仪、解读施工图纸,已培养出多名能独立作业的当地技术骨干。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阿尔及利亚国家铁路网,带动当地能矿业升级,实现矿区、工业区和港口的连接,助力阿西南部省份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