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白菊花 吕国华
歌曲《爱在西辽河畔》,把对家乡的眷恋融入每一个音符;舞剧《黄金面具》,用舞蹈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音舞诗《溯水寻源》,悠扬音乐与优美舞姿交织……10余个风格迥异、各具魅力的节目逐一呈现,内容精彩纷呈,现场高潮迭起。7月18日晚,“千古西辽河 万象通辽城”通辽市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在奥体中心体育场盛大开幕。
开幕式演出结束后,以“河韵千年——悦来通辽”“文明之光——盛世华章”为主题的大型烟花秀分两个篇章依次呈现,展现了西辽河的悠久历史与通辽市的独特魅力,描绘新时代通辽的繁荣画卷。
通辽市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由通辽市委、市政府主办,内蒙古艺术剧院指导,通辽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承办,通辽市融媒文化发展集团执行,为期1个月,涵盖28项特色活动。
此次文化节的创新价值远不止于一场视听盛宴,它以“文旅体商农深度融合”为路径,将“西辽河文化节”打造成一个立体赋能平台。
文艺展演焕活传统文化:“唱响西辽河”科尔沁民歌音乐会以现代编曲激活古老牧歌,开心麻花音乐剧《燃烧》带来沉浸式草原Live体验,城市音乐会、星空露营音乐会则将艺术融入公园、街区与营地,拉近与公众距离。
学术研讨深入挖掘文脉:学者汇聚国际研讨会共探流域文明,“文脉寻踪”微视频传播地方故事,民族地区图书馆会议交流实践经验。
文体赛事点燃参与热情:作为重头戏的8·18哲里木赛马节,融合传统赛事与体育非遗;中俄韩蒙青少年足球赛搭建国际交流桥梁;“草原电竞嘉年华”“舞动北疆”大赛则为不同群体提供展现活力的舞台。
文旅消费实现普惠共享:美食品鉴、非遗文创市集、线上线下惠民平台联动,让文化体验切实带动消费,惠及市民游客。
这种多维度的实践,其核心在于探索了一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整合资源释放文化经济潜力,运用现代表达让传统“活”在当下,坚持惠民导向使文化滋养惠及大众。
西辽河文化节犹如一把流光溢彩的金钥匙,正以铿锵有力的节奏转动锁芯,为通辽市高质量发展推开一扇鎏金溢彩的新大门,生动展现出通辽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魅力。
赓续千年文脉
——西辽河文化节启示之使命篇
□杨永娜
在中华文明的壮阔星河中,西辽河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文明动脉,将草原的豪迈与农耕的温润编织进岁月肌理。南宝力皋吐遗址灰陶残片,镌刻着史前文明的密码;哈民遗址密集排列的房址群,勾勒出远古聚落的生活图景……一处处文化瑰宝在通辽大地上静静伫立,诉说着先民生存的智慧与精巧匠心。这些穿越千年的文化遗存,既是触摸通辽历史脉络的鲜活标本,更是解码这座城市文明基因的珍贵印记。
肩负传承与发展的使命,通辽以三届西辽河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为生动实践,奋力探索文化走向“诗与远方”的路径。非遗展演中,乌力格尔说唱穿越时空,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文创市集里,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意激情碰撞,让千年文明焕发新生;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文化传承锚定方向。通辽以创新为笔、以传承为墨,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奋力书写着西辽河文化创新发展的壮丽篇章,让这颗镶嵌在西辽河畔的璀璨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照亮文化发展的“诗与远方”。
让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西辽河文化节紧扣文化传承这一核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丰富多元的形式激活文化生命力。以静态之美对话千年,展览展示环节,从油画、版画、国画、烙画等思想深、创意足、带动性强的优秀美术作品,到独具特色的蒙古族皮艺、刺绣等非遗技艺,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西辽河文化的故事。观众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在沉浸式体验中与历史对话,深刻感受其魅力与价值,激发对本土文化的深切认同与自豪。
以动态之韵演绎传承,文艺演出是文化节的一大亮点,舞台之上,以西辽河文化为魂的歌舞、戏剧、音乐等节目轮番上演。一首首悠扬的蒙古族长调,让人仿佛置身于广袤的草原;一场场精彩的蒙古舞表演,将草原儿女的豪迈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文艺作品以创新的形式诠释传统,既保留了西辽河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艺术元素,吸引万千目光。
以思想争鸣促传播深远,文化节搭建交流传播平台,广邀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学术研讨会,为西辽河文化的研究注入新的思想与观点。同时,借力互联网与社交媒体,通过直播、短视频等现代传播手段,对文化节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呈现,打破地域藩篱。相关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极大地提升了西辽河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让西辽河文化走出通辽、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凝聚自信滋养未来
西辽河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西辽河文化的一次盛大巡礼与深度传承,更是通辽文化自信的集中彰显。在文化节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西辽河文化,热爱并参与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行动中来。越来越多的学校、社区纷纷开展与西辽河文化相关的教育活动与文化实践,让西辽河文化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这种全民参与、薪火相传的浓厚氛围,为文化的永续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辽河文化节肩负着厚重的历史使命。它以传承为根基,守护文化血脉;以创新为引擎,激发时代活力;以传播为桥梁,连接广阔天地。未来,随着西辽河文化节的持续深耕与精进,西辽河文化必将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进一步彰显通辽气派。承载着千年文明的西辽河,其精神血脉将继续在人们心中流淌,滋养当下,奔向永恒,照亮文化传承发展的壮阔征程。
举目尽是风华
——西辽河文化节启示之情怀篇
□张琪
2025年盛夏,西辽河畔,一场以“千古西辽河 万象通辽城”为主题的文化盛会已经启幕。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西辽河文化根脉的深情凝眸与血脉追寻,更是以文明之火点燃时代精神的创造性实践。此刻,历史的厚重回响与未来的蓬勃召唤在此交汇,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注入奔腾不息的活力源泉。
中华一脉的家国情怀
通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年的考古发现揭示,通辽拥有较为完整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包括兴隆洼文化、新乐下层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哈民文化(或称哈民类型)和南宝力皋吐类型等。
诸多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发现,折射出通辽宏富的史前文化特点,有力证明这片土地自远古便是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这种生生不息的多元共生,生动诠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演进脉络,而深植其中的家国情怀则成为维系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推动不同民族在此共同创造、共同发展。
作为沟通南北、联结东西的文化枢纽,通辽为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乃至整个欧亚大陆史前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书写了精彩篇章。
学术科技的历史情怀
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2024年,通辽市成功举办了西辽河文化研讨会,来自长江、黄河、西辽河等流域不同史前文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16场主题学术报告及座谈研讨,为该市打造西辽河文化品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通辽市精心打造“从西辽河到大中华”数字馆,运用裸眼3D、数字魔墙等技术,让116件文物在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生动“复活”,实现沉浸式历史场景还原。组织撰写与西辽河有关的研究报告,为过往文明留下珍贵典籍记载。
从科左中旗的哈民遗址,到扎鲁特旗的南宝力皋吐遗址……一大批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工作有序展开。2011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哈民遗址,提升改造项目已基本完成。
从学术研讨到数字活化,从文献整理到实地保护,通辽市实现了研究范式与传承路径的多维突破。
文脉永续的奋斗情怀
今日的西辽河文化,正以蓬勃的创新活力融入时代血脉。
走进南宝力皋吐博物馆序厅,多媒体弧幕以半包围式设计呈现,瞬间将观众包裹进历史长河之中。弧幕借助三面墙体进行实景还原,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生动展现文物挖掘、考古现场等场景,同时巧妙融入当地文化元素,营造出整体沉浸空间。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时代,通辽市通过文化数字化建设,建成了通辽市文化数据库及“云上西辽河”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一库一平台”深刻挖掘西辽河文化资源,从中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将其转化为鲜活的文化关联数据,成为文化供给生产要素、文化创新创造素材和源泉,为文化数字化建设夯实根基。
最动人的一幕在哈民遗址公园上演,身着校服的少年们,手持激光测距仪,专注地测量着房址柱洞间距,他们手中的现代仪器与先民打磨的骨锥,实现了一场跨越五千年的对话。这对话,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情怀的延续。西辽河文化,以绵延不绝的连续性书写文明永恒,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凝聚民族力量,以生生不息的创新性激活时代精神。从民族交融的多元共生到数字传承的创新突破,它所承载的情怀,不仅是历史长河中的悠悠回响,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鲜明彰显。
以厚重文化底蕴,涵育家国情怀,通辽市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必将以文明传承的星火为笔、以时代创新的浪潮为墨,在西辽河畔绘就一幅贯通古今、联结四海的文化长卷。
最是人间烟火
——西辽河文化节启示之热爱篇
□包乌云
西辽河的粼粼水波,映照着通辽最质朴的人间烟火。当文化节的欢腾与西辽河的脉动交织,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创作激情与生活热爱便有了具象的模样。在市井街巷的喧嚣中,在笔墨光影的碰撞里,在传承创新的探索中,诉说着通辽人与西辽河文化血脉相连的深沉热爱。
烟火氤氲处 文化润民心
城市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走进悦来河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数字光影《城市之光》正将宇宙星河“泼墨”于场馆外墙,苍鹰掠过西辽河的远古流域,一只雄健的麋鹿入画,飞越辽河水,翻过丘陵山脉……沉浸式的光影叙事演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科技感十足的画面引得过往人群纷纷驻足拍照。
“通辽的夜景越来越有文化味儿,不光有美食,还能体验到西辽河的历史底蕴,真是休闲的好地方。”正在打卡的市民吴显笑着说。
这里的故事不止于视觉,夜色愈浓,街区灯火愈盛。钢琴曲如泉水流淌,与烧烤香气、啤酒泡沫相融,织就夏日独有的惬意;河畔光影交错,将游人带入亦真亦幻的境地。“悦来十二境”融合文化、科技、研学、夜游等多元业态,全方位打造全国首个民俗民艺创新型“沉浸式线性体验空间”。连续3届西辽河文化节中,非遗制作、文创潮品等业态接连入驻,让西辽河文化的深邃底蕴化作触手可及的市井烟火。这场全民参与的“燃夏”文化节,正是西辽河文化最鲜活、最温暖的当代注脚。
创作攀高峰 精品绽芳华
文明的馈赠,终将写就时代的答卷,西辽河文化源远流长,为通辽文艺创作提供不竭灵感,催生出一批又一批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通辽市充分挖掘西辽河文化、非遗民俗等独特资源,积极打造西辽河文化节、哲里木版画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深化西辽河文化的研究阐释、文艺创作,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4年,通辽文艺创作迎来“西辽河现象”,《彩云飘落的地方》荣获“戏剧中国”歌舞剧类最佳剧本;《遥远的歌》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歌舞剧《荞麦花开》获自治区艺术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舞蹈《安代》亮相央视;话剧《马走日》在内蒙古艺术剧院上演,并荣获2025年自治区“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并蒂花开,通辽市举办西辽河文化研讨活动,召开“北疆文化·通辽作为”文化文艺工作交流座谈会,开展40余场书画、非遗、摄影展览活动。积极参与自治区“北疆文化神州行”活动,组织哲里木版画、霍林郭勒市乌兰牧骑查干乐团在全国各地开展巡展巡演。
与内蒙古日报社联合举办“日出西辽河”——北疆文化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全媒体产品被170余家区内外媒体刊播转载,全网点击量2.32亿+,入选全区2024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这些成果的背后,是通辽人对西辽河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传承赋新能 文脉续绵长
让文化不仅活起来,更要火起来,是通辽传承西辽河文化的不懈追求。
数字赋能激活古老文化。通辽市精心打造的“从西辽河到大中华”数字馆,用6个单元116件数字文物,以沉浸式互联策展形式讲述通辽大地多元一体的文化进程。观众可以漫步云端与文物互动,观看3D数字文物、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近距离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震撼与魅力。这不仅是对西辽河深厚历史的敬意,更是运用先进数字化技术让古老文化焕发生机。
非遗传承延续着手工的温度。市级科尔沁版画非遗传承人李范义,40余年以刀为笔,创作《万马奔腾》《花吐古拉》等百余幅作品。“不能让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在我们这里断了。”这是李范义常挂在嘴边的话。自2000年起,他主动承担培养人才的重任,推行“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手把手教授版画、雕刻等核心技艺,如今更带着版画进校园、进景区,与学校合作开课,让更多人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节庆活动让文化浸润生活。8·18哲里木赛马节万马奔腾,草原那达慕喜迎八方来客;西辽河流域文物精品展珍品荟萃,穿越时空感受古老土地的文明脉搏;科尔沁传统文化展览、乌兰牧骑精品节目展演、“西辽河之光”惠民文艺演出……一场场盛宴,让西辽河文化融入日常,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西辽河水静静流淌,通辽的烟火气持续升腾。这份对文化的深沉热爱,早已融入通辽人的血脉,成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这条滋养通辽人的“母亲河”,早已把文化基因编进通辽人的日常,在这片生机盎然的热土上,在那永不停歇的、对美好生活的热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