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改”进行时】人才队伍从“单兵作战”到“雁阵齐飞”
创始人
2025-08-05 02:20:18
0

(来源:工人日报)

近年来,国网威海市文登区供电公司以创新为引擎,构建起搭平台、强机制、促创新“产改”发展新格局。通过打造人才培养“生态圈”、激活创新创效“动力源”、形成创新工作室集群等举措,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工人改革实践之路,实现了人才队伍从“单兵作战”到“雁阵齐飞”,从“经验传承”到“数字赋能”,从“技能人才群体突破”到“团队创新全面提升”。

为员工装上“职业北斗”

在国网威海市文登区供电公司运检部信通班,“95后”员工陈忠民正在为一项新的技术难题寻找解决方案。入职不到3年,这位年轻的技术骨干已经参与了多个电力网络安全信息化等重要项目研发,获得6个省部级奖项,作为技能人才入选国网山东电力网络安全红蓝队,代表山东电力参与多项攻防演练。

“公司为我们每个人出具了‘成长导航图’,让我很清楚地找到每个阶段的努力方向。”陈忠民坦言,自己的成长得益于公司出台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据了解,文登区供电公司以“4+2”六级人才储备库为核心,构建了“国网—省—市—县” + “部门—班组”六级人才梯队,将人才选拔标准细化为基本素质、创新成果、论文专著、专利成果等8个维度和职称考评、技能等级、人才选拔等23项指标。

“年初,员工将上年度的成绩按照23项指标要求分门别类地录入到人才智慧管理平台,平台经过逐项逐级审核后为每个人绘制出‘成长导航图’,员工据此可以看到当前处于‘4+2’哪个阶段,以及努力的方向和短期目标,为每位员工的成长实现‘精准画像’。”文登区供电公司总经理王贻亮说。

“4+2”六级人才储备库如同为员工装上“职业北斗”,不仅提供了清晰的成长路径,更激发了他们的职业潜能。2024年,公司508名员工参与各类竞赛培训活动,32岁以下的青年占比达67%,其中104人斩获市级以上荣誉。

“今年,公司又启动了‘青年托举计划’,将23项成长指标细化为‘1年筑基—3年成才—5年领军’的阶梯目标,我们要让每个岗位都成为工匠孵化的‘苗圃’。”王贻亮介绍。

创新成为职业发展的“加速器”

在“李玲君创新工作室”的电子沙盘上,实时跳动着全区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数据流,这个曾以“手工绘制线路图”闻名的团队,如今正用数字孪生技术重构电网运维模式:他们研发的配网故障区间秒级隔离算法,将45000个信号点核对效率提升80%;姜贵耀团队打造的空调负荷柔性调控系统,则让电网首次实现“无感削峰”——通过AI预测+智能调节,在用户未察觉的情况下,年均降低峰值负荷1.2万千瓦。

“创新不是高不可攀,而是藏在日常工作的细节里。”李玲君的话道出文登区供电公司创新文化的内核。技术创新背后,是制度创新的强力支撑。文登区供电公司激活“双螺旋”创新驱动引擎,建立“问题树—成果库—推广网”三阶创新机制:班组每日提报的“金点子”直通创新工作室;获评市级以上奖项的项目,团队可享成果转化收益分成;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成果,公司通过“国网学堂”向系统内推广。

“这种‘理论筑基—实践淬炼—创新突破’的阶梯式培养路径,让员工成长看得见、摸得着。”王贻亮介绍,文登区供电公司通过建立“党政引领、工会牵头、专业指导、职工参与”创新体系,制定“揭榜挂帅”人才培养机制,将创新纳入绩效考核等系列举措,有效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

运检部青年工程师董修彬对此深有感触,他完成的继电保护装置升级项目不仅获得了创新积分,还为公司带来了经济效益。“现在每个技术改进都能获得积分,创新真正成了职业发展的‘加速器’。”董修彬说。

2024年,文登区供电公司“全员创新行动”收获累累硕果,员工提交技术提案217项,同比增长一倍,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突破500万元,客户平均停电时间同比下降46%,7项创新成果入选行业标准。

“1+9”创新工作室矩阵实现集群建设

前不久,齐鲁大工匠孙强带队的“孙强技能大师工作室”研发成功的“基于DNS缓存探测的恶意程序监测系统”,获评能源行业电力数字化发展卓越案例,他带领工作室成员承担的多项重点科研项目,有9项获省部级创新奖项,孵化9项发明专利。

在文登区供电公司,以“孙强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骨干,联动公司9个市级创新工作室的“1+9”创新工作室正发挥矩阵优势,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和创新协同。

矩阵管理以“目标导向、动态管控”为原则,实现双线管理,纵向由核心工作室统筹方向,横向由专项工作室按需组建跨工作室攻关小组,通过月度会、季度会协调资源,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实现跨领域团队联合攻关,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共享复用。

“骨干成员在矩阵中发挥‘技术引擎’作用,担任项目负责人,牵头成立技术微课堂,定期分享经验,带动团队整体效能提升。”王贻亮介绍,文登区供电公司依托工作室积极深化政院校企联建,与威海市总工会、山东大学(威海)、威海职业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课题开发、创新基地共享、专业互通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双赢”效果。

现在,文登区供电公司通过创新工作室集群建设,实现了“技能人才群体突破”到“团队创新全面提升”的进阶。“彩虹创新工作室”的姜贵耀团队从零起步,将中央空调负荷调控分解为23个技术模块,创新提出“感知—分析—决策—执行”闭环控制模型,累计调节负荷1.2万千瓦;“李玲君创新工作室”成立不到一年,就摘取了威海市创新工作室赛道银奖;“谭旭东创新工作室”3项成果获省部级创新奖项。“1+9”创新工作室矩阵每年产出各类职工创新项目60余项,产生直接或间接效益超3600万元。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既要搭建‘海阔凭鱼跃’的舞台,更需构建‘风好正扬帆’的生态。”王贻亮说,“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守技艺’到‘破边界’,公司的工匠群像里,既有传统匠心的坚守,更涌动着数字时代的创新脉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东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业务知识... (来源:沈阳日报)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于海)8月4日下午,大东区城...
市残联举办全国特奥日主题活动暨... (来源:沈阳日报)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封葑)8月4日,由省残联主办...
即时零售市场回归理性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
宁波鄞州激活区域发展新动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民营企业如何在实现商业价值之外,...
湿法全量化利用技术“吃干榨净”... 原标题:湿法全量化利用技术“吃干榨净”铝灰渣科技日报讯 (记者孙越 通讯员田野)记者7月31日获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