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民
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最初是指宰相宽宏大度,大人有大量,后来就逐渐成了宽宏大量的代名词
然而你肯定想不到,如果想要当上宋朝的宰相,除了度量大,饭量大也是一种优势。宋代官场流传着“宰相肚量三标准”:能吃、能容、能扛——很明显,能吃排在第一位。
寇准以刚直著称,也以食量惊人闻名。据载,他宴客必“无肉不欢”,尤爱炙烤全羊。某次赴宴,主人备百斤羊肉,寇准一人独食大半,席间谈政事、赋诗文,毫不影响吃肉。在场的人皆感叹:“寇公腹中,诗文与羊肉齐飞。”
宰相赵雄堪称“食量担当”,曾与宋孝宗比赛食量。赵雄连饮七升酒,吃了一百张饼,仍称“未尽兴”。孝宗调侃:“卿之肚量,可纳江山矣!”
但如果非要选出宋朝的“大胃王”宰相,那一定非张齐贤莫属。张齐贤年少时家贫,饿肚子是常事。有一天,屠户见他饿得眼巴巴的模样,就随手扔给他半张牛皮。张齐贤如获至宝,回家将牛皮煮得半生不熟,竟连筋带肉啃了个精光。谁也没想到,这个饿到吃牛皮的穷书生,日后会成为两度拜相的“大宋食神”。
开宝元年(968),宋太祖赵匡胤巡视洛阳,张齐贤当街拦驾献治国十策。赵匡胤见他谈吐不凡,带回行宫考察。午膳时分,侍卫刚端上一盘熟牛肉,张齐贤便风卷残云般吃光。赵匡胤来了兴致,连上五盘牛肉,他竟边嚼边答治国方略,油光满面却对答如流,最后称“还能再吃三大盘”。宋太祖抚掌大笑:“此子饭桶肚,宰相才!”
太平兴国二年(977),张齐贤登进士第,受宋太宗恩遇,踏上了仕途之路。张齐贤任安州知州时,当地官员皆闻他饭量大,为测试其饭量,某次在宴请他时,命人躲在屏风后,用金漆大桶同步记录其饮食——他吃一盘,桶里倒一盘;饮一杯,桶里注一杯。宴毕众人围观,只见桶内酒浆漫溢、肉菜堆叠,而张齐贤仍谈笑自若,称今天就吃到这里吧!
张齐贤的“饭桶大肚”,不仅装得下酒肉,更撑得起江山。他首创“分家妙判”:让争产兄弟互换房产,瞬间化解纠纷;又谏止玉清昭应宫工程,省下百万民脂。就连西夏李继迁叛乱,他也能从饭桌上悟出制敌方略——建议“以夷制夷”,用封官赐爵分化敌部,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雍熙三年(986),辽军压境代州,守将卢汉赟畏战不出。张齐贤亲率两千厢军,空腹上阵前撂下狠话:“此战胜,炊饼管够;若败,饿着投胎!”饥肠辘辘的宋军闻言,如猛虎扑食般冲锋,竟杀得辽兵丢盔弃甲。战后庆功宴,他独吞五斤羊肉、五十碗饭,还打趣道:“打仗如吃饭,气势要足,动作要快!”
更绝的是他升级版“空城计”——他假意约潘美援军会师,暗中派二百士卒夜举火把造势。辽军误判宋军主力已至,慌乱撤退时遭伏击。此役缴获战马二千匹,军中传唱:“张相爷吃肉,辽兵啃土!”
当然,这位宰相“食神”也有忌口时。母亲去世,他竟七日粒米未进,瘦脱了相。或许正是这份“能吃能容能扛”的豁达,让张齐贤历经三朝不倒。或许,在“民以食为天”的时代,能驾驭食欲者方能驾驭人心,能消化珍馐者才能消化国事吧。
上一篇:柬埔寨称泰士兵进入其领土
下一篇:尘封近16年,终于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