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集团永昌铜业有限公司40万吨/年智能铜电解项目生产现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清晨,在金昌经开区河西堡工业园区,满载镍钴新材料的重型卡车排成长龙。
车流尽头,金川集团永昌铜业有限公司40万吨/年智能铜电解项目二期车间内,泛着玫瑰色光泽的高纯阴极铜下线——作为“十四五”省列重大项目,该项目首次规模化应用省内研发的不锈钢阴极板生产工艺,并集成工业以太网、智能吊车、剥片机器人等装备,实现电解槽三维坐标建模等20余项技术攻关,产品打破进口垄断。
在金昌经开区的另一座洁净厂房内,薄如蝉翼的铜箔在精密设备上流淌——厚度仅6微米的超薄锂电铜箔在此诞生。这项由金川集团打造的年产3万吨电子铜箔项目,不仅填补了金昌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的关键一环,更以其行业领先的智能化装备,成为金昌产业向“新”而行的生动缩影。
今年1至6月,金昌工业捷报频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劲增22.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6.1和12.3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91.8%。数据背后,是金昌以“链”破题、聚链成群锻造高效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定实践。
金昌矿产资源丰富,镍储量居世界第三,铜、钴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二。立足工矿型城市特点和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金昌市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精心构建“2+4”现代化产业体系蓝图——着力锻造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电池两个千亿级产业,同步培育数字经济、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四个百亿级产业。
通过深化产业链党建联盟等“七大机制”,金昌链上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共进。上半年,全市“2+4”产业体系154个重点项目开工率达94.2%,完成投资126.9亿元,实现产值1229亿元,同比增长25.3%。
聚焦打造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金昌重点发展高温合金、镍合金材料、海绵钛及钛合金等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建成亚洲最大的矿产铂族金属生产线并产出合格的海绵铂、重质钯粉,镍6507产品成功进入宁德时代供应链体系,金川镍钴研究设计院被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金昌新能源电池生产线。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摄聚焦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生产供应基地,金昌着力发展风光电、新能源电池、新能源装备等产业,新能源电池材料本地供应率达80%以上。
金昌还同步推进百亿级产业发展,着力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聚力建设西北新型化工产业基地和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扎实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数字经济等四个百亿级产业链蓬勃发展,新动能加速成长,现代化产业体系“筋骨”日益强健。
集群发展更需区域协同。金昌携手白银、兰州、武威三市及顶尖科研机构,以“龙头企业引领+区域协同+产学研联动”模式提升集群能级。1至6月,“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产值突破1814亿元,其中金昌贡献1200亿元,区域产业高地加速隆起。
企业是产业的根基。金昌构建起从“规下转规上”到“专精特新”、国家“小巨人”的梯度培育库,通过“一企一策”精准滴灌,动态护航企业成长。上半年,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6家,5家企业正全力冲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去年以来,金昌科技创新相继实现重大突破:“4N5无氧铜板带材”量产,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破解了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关键材料“卡脖子”难题;自主研发的0.05毫米“手撕镍”成功量产,实现了进口替代,使创新成为金昌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引擎。
从“聚链成群”的产业宏图到“三化改造”的筋骨重塑,再到科技“变量”催生发展“增量”,这座西部工业重镇正以集群之力锻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步履铿锵,走出了一条创新引领、绿色集约、集群跃升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责任编辑:陈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