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智库)
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稳定币(Stablecoin)已从最初的加密资产支付工具,演化为覆盖交易、支付、融资、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截至2025年6月中旬,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已超2500亿美元,交易额高达37万亿美元,远超同期比特币的19万亿美元,占加密资产市场的8%以上,展现出强大的产业潜力和技术生命力。
一、香港率先出手,稳定币步入监管新时代
2024年以来,稳定币的合规化成为国际热点。2025年5月30日,中国香港正式实施《稳定币条例》,成为全球首个为法币挂钩稳定币建立全面监管框架的司法管辖区。《条例》于8月1日正式生效。香港金管局明确表示,将加快推进稳定币牌照审批,鼓励持牌主体在合规框架下开展业务。
此举引发头部科技企业积极响应:6月12日,蚂蚁集团旗下蚂蚁数科和蚂蚁国际分别在香港、新加坡申请稳定币牌照,标志着中国资本与技术力量正积极参与稳定币国际化竞争。
二、稳定币是什么?与数字人民币有何不同?
稳定币是以法币(如美元)、黄金或一篮子资产为锚定物,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的数字代币,目的在于保持价格稳定。主要类型有法币抵押型(如USDT、USDC)、加密货币抵押型(如DAI)等。
与数字人民币不同,稳定币通常由私人机构发行,并非国家法定货币,缺乏法偿性。但相较于比特币等原生加密资产,稳定币具备价格稳定、交易低成本、合规性逐渐加强等优势。
三、稳定币产业链图谱:多方参与、全链协同
稳定币的发展正在形成完整产业链,涵盖上游技术支持、中游发行与流通、下游场景应用三大环节。
(1)上游:提供技术基础设施
主要参与主体包括区块链技术公司、智能合约开发商、安全审计机构等。区块链技术提供商为各主体的稳定币系统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智能合约作为核心组件,支持自动执行、不可篡改和高透明度交易,是实现无中介可信交易的关键,也是重要的技术服务提供内容。
(2)中游:发行与交易
中游参与者既有传统金融巨头,也包括科技企业,如渣打银行、蚂蚁数科、京东币链等。
发币机构负责稳定币发行与托管资产管理,通过法币兑换手续费、利息收益等盈利;交易所承担稳定币流通功能,提供兑换、撮合与清算服务。例如:OSL、HashKey、Coinbase等平台支持主流稳定币(如USDT、USDC)交易。他们正在推动合规稳定币生态系统的建立。
(3)下游:多样化金融与实体应用场景
稳定币已广泛应用于金融业务与实体产业,主要参与者有金融机构、企业与消费者。典型场景有四大方向。
跨境支付:无需SWIFT、T+3结算,手续费大幅降低至0.1%以内。企业发薪也可使用稳定币,企业可以使用稳定币支付薪资,避免国际电汇的延迟和高额费用。稳定币薪资为个人提供了抗通胀的更多途径,员工可以获得稳定的价值储存手段。
供应链金融:通过区块链+稳定币实现应收账款秒级结算。全球制造业公司通过稳定币进行供应链付款,将结算时间从3天缩短到5分钟,每笔节省约1.2%的费用。
现实资产代币化(RWA):资产代币化(Tokenization of Assets)是指通过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技术,将传统资产以数字代币的形式进行表示、发行、交易和管理的过程。债券等传统金融资产、黄金等实物资产、企业资产上链将加速形成金融代币化生态。
(整理/耿晋梅 国研智库数字资产与稳定币研究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