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晴空)自2023年成功申报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项目以来,湟源县东峡乡以“强村、富民、惠农、新风”为目标,按照“小项目撬动农业大发展、小切口解决农村大问题”的思路,以探索健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村庄变景区+产品变礼品+民房变民宿+农民变股民”的农村“六变”机制为主线,全力激发农村资金资源资产动力活力。
在湟源县率先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工作,并首个编制完成乡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绘制“一廊(东峡河生态廊道)一线(109国道风景线)一片(高山森林康养片)多核(一村一品)”的发展蓝图,围绕培育壮大“浪山浪水浪河滩”旅游品牌,细化明确8个村的发展模式和支撑项目,有力整合6000万元省级农综改专项资金、3563.45万元行业领域资金,并撬动500万元社会资本,分3年实施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改善乡村治理等4大领域52个项目,探索“规划引领,一次性设计、分步(部)实施”、生态旅游价值转换等机制,带动辖区8个村集体经济连续三年快速增长,实现全部“破十”,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
将“盘活、流转、统筹”作为主要路径,依托本地特色品种,集体项目资金入股、第三方托管运营、收益按比分红的运营模式,投资实施石崖庄村车站露营地、新民村渔家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以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为前提,引入第三方入驻开发,有力盘活了村集体和农户闲置土地。其中,仅石崖庄村车站露营地就带动17户农户流转15亩荒地,通过土地流转协议方式实现户均增收3500元,就近吸纳20名群众务工人均月增收4000元,同时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元,年综合收益达27万元以上,实现村集体、企业、农户“三赢”目标,2024年石崖庄车站露营基地被评定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成为西宁周边乡村旅游打卡“新地标”。
围绕解决村集体资产闲置、资产收益不稳定等问题,加强对本地棠梨茶等特色产品的开发应用,建立“种、采、加、销、游”一体化产业模式,做到了全乡4处闲置资产全部盘活。在灰条口村,由村集体经济成立“湟源石寨小江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全村资源开发,2023年投资200万元建成棠梨茶展示中心,2024年投资300万元将村内闲置幼儿园盘活打造村萝卜“产学研”实践园,投资170万元将村内3处闲置宅基地盘活打造河湟特色民宿,投资60万元扩大40亩棠梨茶种植面积,通过“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塑造了“又土又洋”、极富本村特色的小产业体系,带动18户群众流转12.42亩土地增收0.28万元,3户农户以有偿退出宅基地方式增收15万元。同时,通过委托第三方开展产品包装推介,提高棠梨茶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效益,茶叶年销售额达8.5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