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社交平台上流传着一张名叫“一天的工作有多累”的饼状图,其中,“跟人打交道产生的情绪内耗”所占比重,远远超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努力”。这道出了现代职场人的普遍困境——上班往往是体力尚未透支、脑力尚可运转,但情绪可能已率先崩溃。正值周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情绪过劳”这件事。
在普遍认知中,劳动分为脑力与体力两类,但“第三种劳动”——情绪劳动,在生活中也普遍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阿莉·霍克希尔就给它下过定义:为了让组织、他人感到满意和舒适,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表情所付出的、常常被忽视的劳动。
人非机器,只要投入一项工作,必然会代入情绪。在选择一份职业、步入一个具体岗位前,劳动者对于岗位职责有必要的认知,社会对此也会有一个前置期待。医生面对患者时的共情能力,教师对待学生的包容心态,服务人员与客户沟通的职业素养……这些情绪投入,某种意义上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必要的、正常范围内的情绪劳动本身是工作的一部分,适度情绪劳动有利于开展工作,也有助于个人获得更多的职场发展机会。
情绪劳动,在服务行业最为突出。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如今需要付出情绪劳动的行业,早已突破以人际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服务岗位,而是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各行各业。而情绪劳动频频为人们所讨论,关键可能还是“饱和度”出了问题。
客户一次次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无数次心里已经“炸毛”,脸上还得挂着职业微笑;将“服务至上”曲解为全能“保姆”,除了本身的工作职责外,还得被迫包揽各类琐事以维系业绩指标;挖空心思为客户情绪“献殷勤”,默默“咽下”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逾越合理边界的“情绪过劳”,可能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何以至此?客观而言,越来越普及的即时通讯、社交媒体正在把“下班”概念抹平,情绪劳动也随之从“8小时上班”变成“24小时在线”,更高要求带来更大压力。当然,也不能忽视,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不乏个别企业开始一味卷“情绪价值”。更有甚者,对外不把重点放在持续创新产品、优化解决方案上,而是要求员工用微笑和所谓服务弥补不足;对内不是优化机制、激发内部创新活力,而是把“不被投诉”列为员工KPI……在“把公司当家”“客户是上帝”等话术包裹下,情绪劳动成了“职业素养”标配,如果拒绝就代表“不专业”,如果疲惫就显得“不称职”。如此异化的“情绪过劳”,自然让人感到身心俱疲。
不妨试想一下,过度的情绪劳动真的能起到预想的效果吗?那些过度热情的所谓“情绪价值”,真的能比优质产品和服务本身更能打动消费者吗?答案不言自明。持续的情绪压抑、情绪过劳,难免影响劳动者的心理和身体健康。这种影响并不是单方面的,过度的情绪劳动会影响职场人的热情和创造力,最终也会造成相关岗位员工高流失率的问题,不利于企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关爱职场心理健康的行动正在涌现。比如,有些地方推出职业人群心理咨询平台,帮助职场人士应对工作压力与情绪困扰。有的企业宣布新增带薪“不开心假”“情绪假”等,允许员工因情绪压力休假,为其提供情绪缓冲期。不少打工人也在社交平台积极分享,如何找到情绪出口,及时给自己补充“情绪能量”。让工作回归工作本身的价值创造,而非情绪价值的过度供给,建立真实平等、互相尊重的沟通氛围,明晰职责边界,这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减少“情绪过劳”带来的负面影响。
真正的职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在角色要求与自我认同间找到平衡点。当“情绪过劳”被推至公共讨论的聚光灯下,我们正在跨越认知的重要门槛。觉知、讨论、共寻解法,让问题被更多人意识到,这是迈向更好的第一步,更要不止步。
这正是:
朝朝暮暮赔笑脸,心中苦闷谁人见?
但求职场多春风,莫让假面伤心田。
大家晚安!
(文 | 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