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彼时对其中诸多概念只停留在表层理解。经过几年的学习与实践积累,当我再次品读这本社会学经典时,愈发感受到书中所描绘的人情礼俗、差序格局,不仅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运作机制的钥匙,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提供文化支点。
《乡土中国》描绘了一个由熟人社会构成的传统中国,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靠契约维系,而靠“礼治”与“差序格局”。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人情”“面子”“关系”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被理论化地解释、呈现,这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常识”的行为背后,其实潜藏着一整套文化逻辑与社会运行方式。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费孝通先生对“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的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一方面追求规则与制度,一方面却又常常陷于“人情”的拉扯。这种冲突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一种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困境。当我以一个传媒人的视角再次阅读此书时,深切感受到,只有真正理解“从土壤中长出来的中国”,我们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的故事,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传播的温度与尺度。
当前国际传播中,西方媒介惯于以自身语境解读中国,而缺乏对中国社会文化底层逻辑的理解。《乡土中国》正是一本能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思维基础的书。它教会我们,真正有效的传播,不只是语言的输出,更是文化的“翻译”与理解。我们不仅要理解自己的社会运行逻辑,也要懂得如何让世界读懂这些逻辑背后的合理性与人文价值。
在人工智能广泛嵌入传媒行业的今天,许多传播内容开始依赖大数据推荐、模型生成和用户画像优化,信息传播似乎越来越高效,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却可能日渐稀薄。《乡土中国》提醒我,技术无法取代人情,社会结构中的信任、尊重与共情,是任何智能系统所无法完全模拟的文化底色。作为一名传媒专业的学生,我更应在拥抱技术的同时,保有对“人”的敏感与理解,尤其是对乡土文化、社会情理的深刻体察。面对人工智能对媒体内容生产的重构,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文化判断力与社会责任感。只有理解我们从何处来,才知道该如何走向未来。
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但无论城市化如何推进,我们不能忽视“根”的存在。在对外传播时要有对本土社会的敏感度,要尊重人情的细腻,也要有推动理性的勇气。这种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必须面对并理解的时代命题。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在于它历久弥新。重读《乡土中国》,让我更坚定了以脚踏实地、贴近民情的方式去理解社会、观察时代。在技术奔涌、内容碎片化的浪潮里,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不忘根本的传播者,用技术服务真实,用内容传递温度,既要用技术提升表达力,也要用文化增强理解力;既要讲出速度与效率,也要讲出温度与根脉。
文/刘叶青青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