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正和岛)
8月3日,“新物种爆炸·吴声商业方法发布2025”在京举办,这是场景方法论提出者、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的第九年立秋演讲。
今年的吴声商业方法发布会主题为“刹那涌现”,大会主要围绕四个篇章展开“意义重建”的创新方法:NOW是此刻的连接,FLOW是流畅的人机通感,HERE是超越在场的叙事,EGO是“我”的共识。
吴声表示,AI场景革命正在让商业开启哲学生活方式周期,关键是在每个具体场景重建意义坐标。一如既往,本次大会上也发布了“新物种爆炸2025·意义重建的八个预测”。
以下是吴声此次演讲精编,enjoy:
作 者:吴声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
来 源:吴声造物
哲学生活方式周期
建模的边界,意义的坐标
1. 场景造物,十年刻度
“没有谁在这个世界上拥有自己固定的住所,以及固定不变的外观,没有谁不在盛衰沉浮之中;没有谁不与敌人和邻居交易品性;没有谁不是韶华易逝却仍未能成熟;没有谁不是在漫长的生存之旅的起点便已筋疲力尽。”本雅明在《弗兰茨·卡夫卡纪念》中深刻写道。这也是新物种爆炸2025汇报的起点。
此刻即此刻,无可置疑。“今天是今天,带着过去所有时间的重量,带着将成为明天一切事物的翅膀。”我们惯常谈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唯有在刹那的聚焦中,方能领悟聂鲁达诗篇的真意:诉说情感,也道尽万物缘起。它分明昭示,新物种明日能否成为巨头,取决于今日如何构建场景,种下何因。
《场景革命》以来的十年,皆是“场景造物”的刻度。正是那些精心设计、铿锵有力的具体场景,驱动新物种从诞生到跃迁的全过程。所有对惊险一跃、九死一生的理解,都沉淀为无数“识于微时”的印记,我们欣慰于曾经那些见证、陪伴与共建:
与2018年创办的瑞幸咖啡探讨“第四次咖啡革命”、著成《咖啡新零售》;2019年与腾讯智慧零售共话产业互联网,定义“超级连接”的IP与方法论体系;2021提出“数字市井”的商业认知,与快手共建“新市井商业”;在2022更是作为极狐考拉联合主理人,躬身入局,与北汽新能源创新实践“场景造车”。
新物种爆炸第九年,此刻回想还有很多伙伴,识于微时,亦从未远离。
十年来场景实验室见证的“场景品牌进化史”:其演化逻辑是“一边解构,一边涌现”。
而驱动这一切的根基,正是深植于各自领域的独特场景禀赋。
这份禀赋的力量同样闪耀在:“得到”深谙知识结构与灵感延伸推出“Get笔记”,构建个体知识资产;“凯叔讲故事”以“鸡飞飞”超越AI陪伴,通过交互塑造有灵魂的IP新范式;“盛景网联”以极致结果导向推出AI RaaS,与智能体以终为始的场景应用和商业价值共鸣。正是这些禀赋,使它们持续解构、不断涌现,锻造出AI时代的新物种。
2. 刹那涌现,意义重建
即便目睹日新月异,AI应用的未来,还是要经由一个个场景逐步进化,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场景。忽视场景的涌现,便容易迷失于浮光掠影:新物种的爆发、商业思潮的翻涌、巨头市值的剧烈起伏。看似喧嚣的碎片,恰是时代脉搏的痕迹。
何以“刹那涌现”?是在每个技术刹那,都相信场景涌现。
具身智能正迎来它的思考时刻:当亚马逊日本运营中心迎来第100万个机器人,与人类员工在数量上近乎分庭抗礼;谷歌接连发布的Gemini Robotics,特别是6月问世的本地离线模型,为机器人赋予真正的大脑,标志着智能从感知执行层面向认知能力的跃迁;然而在软硬件一体化已成共识的表象下,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依然朦胧。
即使2025被寄予“Agent元年”的厚望,许多人仍觉其尚未真正落地。核心是Agent对真实生产力的重塑与效率的规模化迭代,仍处于深潜阶段,尚未成为最佳实践,更未颠覆旧有范式。
但点滴的进步正悄然汇聚成河,指向质变:微软发布Windows原生支持MCP的举动意义深远;Stripe推出全球首个支付AI基础模型;特斯拉实现了Model Y从工厂到客户端的全自动驾驶交付;而中国力量如DeepSeek R1、Manus、Kimi K2等,在推进Agentic AI的征程上,加上通义千问,接力式开源创新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现象级存在。
此刻,我们在最尖端的技术舞台上,正赢得前所未有的尊重、引用与信任。
看似分散的突破,深层律动指向同一个方向:推动AI从“智能”向“超级智能”的涌现。
其目标不仅是高效地“思考”和“做事”,更是构建一个可学习的宇宙,并在此过程中理解生命本身的深邃与复杂。每一次模型迭代、每一次场景落地,都是向这个宏大图景靠近的跬步。
因为智能的无所不能与无处不在,比我们想象更为激进,如最新《经济学人》封面报道“超级智能经济学”,不是带来全球GDP2-3%的增长,更有可能是20-30%的增长,资源不再是瓶颈,而是极大丰富的后稀缺,它所带来意义消解与重构的阵痛,恰恰构成了我们身处的关键过渡期。
这个无法瞬间完成的窗口期,正是我们今日思考与行动的背景——在混沌中寻找秩序,在失序中重建意义。
因此,理解AI的本质早已超越了技术,它首先是一场认知的革命,超越功能性价值,不断回归生命感体验。只有在持续的叩问与回归中,方能触及技术世界的“建模边界”:我是谁?为何是我?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边界在哪里?这不仅关乎一代人的自信重塑,更是每一位探索者重新锚定自身价值的原点。
AI首先是认知的跃迁,其终极追问,依然落回对人类存在本质的哲学思考——它始于认知,最终归于认知,完成哲学意义上的闭环。
这一场“AI场景革命”,主战场恰恰潜藏于那些最熟悉、最易被忽视的日常之中——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技术以上的“哲学生活方式周期”,需要在具体而微的土壤里,找到并重建属于这个时代的“意义坐标”。请大家记住这个词,哲学生活方式。
在宇宙的尺度下,定位此刻此地,我以四个关键词勾勒这幅意义坐标的草图:NOW锚定连接的力量,HERE聚焦此在的真实,FLOW追寻沉浸忘我的心流,EGO更是关于主体的核心之问。
“我给宇宙带了一个新宇宙,因为我带来了宇宙本身。”关键是那个未被言明的“宇宙”:我并非带来了一个新宇宙,而是揭示了宇宙本身即在此刻此地。这个“宇宙”,是“存在”的全部。就像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在每一次“清空自我”中完成灵魂的重新创作。
于是“我将宇宙随身携带”便不再仅是诗句,而成为一种深刻的认知觉醒:当EGO与FLOW被恰当地安放,HERE与NOW便成为承载整个宇宙的容器。
意义坐标的重建,其精髓正在于此。在技术的浪尖,在涌动的场景,于当下此地,体认并携带我们身处的整个宇宙。
NOW
此刻的连接
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篇章——NOW。这是一个时间维度的概念,我们所拥有的仅在此刻,通过AI时代最本质的连接来理解时间。AI不改变连接的逻辑,而是压缩连接的过程、消解摩擦。
1. 连接革命带来的商业复利
我们熟悉的零食品牌三只松鼠,之所以讲“越过山丘”,是因为过去的几年里三只松鼠经历从高峰到低谷再重回高峰。经历过零食赛道格局的剧变,三只松鼠确实已经焕然一新,因为找到了生产和需求最短连接的方法论:这是与供应链和价值观更加匹配的组织创新方法论,这恰恰能够成为AI时代组织创新的范式代表。
在三只松鼠,组织越来越成为端到端的表达,决策也越来越成为点到点的高效。如何了解作为AI原住民的一代年轻人,如何激活这一代年轻人的自主创造力?三只松鼠以“500多位mini CEO管理8000多个SKU”回答了这个问题。从新品研发方向、供应链选品到营销资源分配,激活年轻人的热情和价值感,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最大化产品创新的短链高效。
新型去中心化组织背后的AI逻辑在于:数据实时在线、效果评估高度敏捷、市场反馈高度灵活——带来的结果可能是一款新产品、一个新项目,也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公司。这是一场关乎供应链深度、组织活力与品牌张力的新商业实践。
AI时代的创新本质,是真正以AI能力不断响应市场的变革,形成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解决方案,是连接革命所带来的商业复利。
背后评估的机制、涌现的价值,都在更高维度被俯瞰。每个公司的组织创新都是一次破茧重生,最艰难的路当然是最正确的路。
2. Value-to-Green的绿色增长
去年,我们将星星充电定义为一家坚定场景战略的数字能源公司:始终相信场景,深入场景,解决具体问题。
今年我们从连接的角度来理解星星充电的最新进化,那就是以“三网融合”不断升级数字能源的动态连接。智能充电网、场景微电网和虚拟电场运营网,本身可以理解为三个创新型的组织体系。星星充电发布三网融合战略,背后的复杂性实际上远超我们想象。
以最新推出的星星太乙交易系统为例,一方面是电力大模型在应用场景里的深耕,另一方面也是在解决场景付费的复杂性。
在过去的电力交易市场,一直有无数的企业和平台想攻关这一点,但要做到全面交易透明,让每个参与方都能够提升效率和增长收益,无论你是2C还是2B,是企业还是园区,都需要更加精准的能力,这一切只有在AI时代才能实现。
以基于场景的算法调优能源管理,在电力市场每一次微小的波动中捕捉价值。我想起了星星充电的创始人邵丹薇女士跟我说,一切与V2G技术有关的我就去做,一切与V2G技术无关的我就不做。
这是星星充电对场景禀赋的坚持,更是因为Value-to-Green的价值已经超越了V2G车网互动技术本身,我们期待的是更加长远的可持续价值,在绿色增长中提高能源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
3. 场景越具体,连接越增强
此刻的连接,也在回答线下流量的场景竞争,如何让线下入口与数字生活无摩擦衔接。
分众传媒与支付宝碰一碰,正在共同打开这个新的场景入口。
一直以来,梯媒占据高度稳定的用户注意力,电梯场景加上支付宝的NFC能力,将此刻的注意力转化为即刻的消费行为,“看到-触碰-领券-核销”全流程一气呵成,是营销的闭环,更是数字生活的随时触达。
当物理场景一键跳转数字生活,媒介便进化为新基础设施,是激活此刻的场景入口,更是创造价值的效果媒介。
NOW,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意义的密度。这种密度,是最真实的意义寄托和价值依归。此刻的连接是什么?是迅速完成的前所未有,更是在压缩过程中,还原直觉所带来的拈花一笑。
FLOW
流畅的人机通感
交互是人机之间的语言、界面。更确切地说,一个个人机交互的场景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
2023年新物种爆炸,我们提出的“对话时代”只是开始,当机器不仅能听懂指令,更能感受情绪与上下文,形成人机的认知默契,这便是通感的本义。
技术浸润生活,人机交互进化为流畅的认知共振,重新定义“懂你”的智能标准——FLOW由此生成,我们进入第二个篇章。
1. 终端进化论与智能体时代
2024年被称为“AI终端元年”,一年时间过去,我们看到端侧的进化以“智能体”为引擎展开全新图景。智能体时代的终端不再是工具,而是承载用户习惯、记忆与需求的“数字自我”载体。通过AI的深度协同,终端像神经末梢般感知并延展人的需求、观点与思考,实现人机共生的进化。
智能体时代的终端,建立在三个能力之上。第一,端云协同,本地实时响应与云端全局智能的结合,既保障隐私与低延迟,又获得强大的认知泛化能力;第二,场景应用,智能体从通用助手分化为具体场景的专家,深度融入生活、工作的动线中;第三,灵感增强,当大量事务性、流程性工作被AI完成,人真正意义上成为创造力的主体,瞬间的灵感可以被转述为指令,被接收、理解和执行。
2. 物理AI:感官有算法,空间可解码
当我们定义流畅的人机通感,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AI也在重构物理世界的交互范式。一个个AI模型加感知器件,让智能体从被动响应指令进化为主动适应环境,算法解码的不是虚拟世界,而是我们真实生活的每寸空间。
瑞声科技也是我一直关注的新物种案例。去年讲到瑞声科技,是想让大家看见“隐身”在手机、PC、座舱终端中的感知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人机交互的场景流。“物理AI”成为瑞声科技战略路线图的重要一步,作为AI入口的感知器件的精准落地,正在打开人机交互的新入口。
比如,将NLC PRO创新声学算法与51颗高性能扬声器相结合,让座舱成为“移动音乐厅”;将高端音响系统供应商PSS普瑞姆和车载前装模组供应商初光汽车,垂直整合为“车载物理AI生态链”;在微型电机领域研发适用于机器人灵巧手的手指执行器、适用于关节及运动部件的旋转执行器和直线执行器……不断完成着“以物理AI翻译现实世界”的新命题。
这种翻译不是简单的数据映射,而是为现实世界加载了一套感知的操作系统,赋予环境“语义理解”与“自主响应”的能力,继而用声、光、触感作出回应。AAC瑞声科技深耕的感知解决方案,理解感官是真实的最后防线,让技术站在人之后,而我认为:“AAC Inside”应该在场,成为人机交互真实体验的信任标签,总结为八个字——感知高定,信任标签。
我们也因此得出物理AI的新定义——感官有算法,空间可解码。
3. AI硬件的大规模崛起
中国当然有前途,正如我们看到AI硬件的大规模崛起——是基于中国丰沛场景的产品定义优势,也是立足本土长产业链积累的供应链实现能力,更是用户数据驱动的市场验证反馈,带来了精准落地的加速度。
拓普向人形机器人执行器的技术迁移,大方智能用服务机器人低成本解决诸如“刮腻子”这样的高频刚需;Insta360凭借对运动场景的数据积累,不仅成为运动拍摄的算法导演,更是空间计算的新平台,所以最近宣布进军无人机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FLOW,流畅的人机通感,不是简单的指令交互,而是认知与意义的深度交融。它不取代现实,而是为其叠加一层可感知的意义增强,最终构建出比物理世界更细腻的“新建真实”。
HERE
超越现场的叙事
进入今天的第三个篇章——HERE,超越现场的叙事。现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一直说只有深入现场,只有高度的在地性,高度的local,才有机会global,才有机会重新让非标商业崛起,让千篇一律转化为万里挑一的有趣。
1. 物理世界不再滞后于云端
就如同诗人波德莱尔的这句话:现实是一片象征的森林,是香气、色彩、声音的总和。你不进入现场就无法感受,但仅仅在现场不被打动又如何超越呢?体验需要被包裹得完整。
关于这个主题,《LAUNCH首发》的第七本MOOK《液态线下》今年也如约出版。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中用“液态”这个词来形容形容现代社会的流动、不确定和个体化。
为回应这种变化,城市空间结构转向灵活的、多功能的形态,人们对空间的感知需求被改写,空间正在经历从物理尺度到体验尺度的再定义。而《液态线下》书名的另一层涵义,则是今天我们来讨论流动性从线上到线下的映射,也可以理解为是数字化生活浸润下的情绪迁移。
here,物理世界不再滞后于云端。
深山集市一次又一次深入各地非遗、风土、手艺人的现场,建立超越现场的纹样数据库,把绣娘的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在广西,壮族绣娘将民族纹样和传统手工艺融入时尚元素,转化成市场需求的国货潮品。
和马蜂窝地方文旅智能体一样,每一个地方文旅的定制Agent,都带来高度在地性的真实效率。在供给侧形成超越现场的能力,目标用户就不再是传统的旅游客群,是那些更愿意因此停留的人们,文旅的复兴也许正基于此。
新氧青春诊所,表面看起来是医美的大势所趋,但模式的关键点都指向传统医美线下服务被诟病的痛点和争议。当线上流量的聚合平台回归线下,会带来新的标准化能力与新的透明化交易模型。
2. 空间向内,内容开源
我想分享过去一年,场景实验室完成的一个有意义的项目,与海宁文旅,在志摩故里所在的干河街,共同打造的“新物种空间XSpecies Here”。Here也是我们的空间方法,一个遵循“生长模式”而非“生产模式”的文化消费综合体。生长,是扎根土壤,更要融入生态,所以我们定义它是一个根植在地、开放连接的文化消费综合体。
如同朱光潜先生的“此身、此时、此地”,用Here“重述此地”也蕴含着三重方法。
here是“这里”,被我们定义为新物种的品牌,以深入在地的方式入驻,在这里完成“在地原创”。花厨的花厨CAFE·诗光里,是实践“轻盈主义”的CAFE新业态,也是独属于志摩故里的意义场“诗光里”;九木杂物社,带来首家与城市文旅深度共创的新店模型,也把对海宁城市日常的理解,组合为一个个具体的消费场景。
here是“此时”,承载海宁历史与海宁人生活记忆的老字号,重新“理解此时”,保留老味道、表达新观念。创办于1870年的盐官万昌,有70余年历史的海峦豆奶,是海宁人从小吃到大的味道,都在新物种空间中完成产品研发、品牌视觉、用户体验的系统更新。
here是“我们”,与深耕城市人文精神的文化品牌,在新物种空间、干河街重构历史与当下的对话,用在地性、公共性、可参与的原创内容,建立不同人群与海宁的具体联系。
空间配套的here美术馆,会持续讲述与当下生活、情绪同频的海宁故事,正在呈现的是更加海宁视角的王国维展《故纸新词——王国维在海宁》;与“为你读诗”发起的年度IP“我有一个愿望——徐志摩青春诗歌会”,把诗意生活转述为一个个可实践的生活日常;还在筹备中的三联人文城市与海宁的共建,围绕“如诗如潮”的海宁城市人文精神,展开市民生活的新风貌。空间向内,内容开源,叙事自然发生。
但不只如此,我们对新物种空间商业模式的更完整想象是“空间网络的生态IP”。它是以新物种为IP,聚合空间内全业态的运营协同;更是以新物种空间为IP,深入不同城市土壤,让IP可复制、运营在地化的空间网络。
曼谷ONE BANGKOK、东京代代木公园BE STAGE、首尔现代百货、成都麓湖CPI、广州正佳广场,这些我们观察到的全球空间商业案例,同样都在实践IP化的连接让此地的价值真正流动,这也是城市有机更新的可持续运营方法。
3. IP为IP赋能
中广国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生态园区案例。它不再依赖传统的租赁模式、税收模式或招商方法,而是选择了整体赋能、效率提升以及打造统一IP的战略路径。例如,中广国际的高管团队亲自为入驻品牌“三只小山羊”代言,甚至在园区自身的宣传投放中,也大量使用入驻品牌的素材。
园区入驻品牌无论是三只小山羊、耶而广告还是找钢网等,它们都不仅是独立品牌个体,也成为中广国际整体IP的有效组成。这种服务解决方案被总结为“三级火箭”:中广国际一方面赋能这些园区内品牌,另一方面帮助它们提升效率,甚至提供广告投放、流量导入和品牌曝光支持。当园区和品牌作为统一IP整体亮相,其意义绝非简单的模式创新。
HERE,不是此地的演绎,而是彼刻的意义,数字浸润,场景孪生。飞地会越来越多,从空间、移动出行,到越来越多的IP重制,超越现场的叙事力是AI时代重要的竞争力。
EGO
“我”的共识
1. 与用户共建独特性联盟
进入第四个篇章,EGO。到底应该坚持还是摒弃?答案是坚持你的独特性,但同时也要有共识,让更多的“我”在一起连接,也让更多的“我”形成群体智慧,否则又何以涌现。
这个篇章里,第一个案例是毛戈平。调研时最打动我的是创始人毛戈平先生——并不是他与刘晓庆合作的那些现象级妆造,而是他反复表达和坚持的一个观念:每个人都是美的。
可能你会觉得这句话很不客观,但毛戈平讲出这句话之所以权威,是因为他的光影美学理念,在明暗进退之间,能够让大家抵达自我之美。
品牌真正关注每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模板化的群体。东方人更适合怎样的妆容?是一种造境的手法,造一个意境、一个氛围。
毛戈平对于东方美学的理解是非常深入的,包括气蕴东方的一次次系列发布,包括为巴黎奥运会中国花样游泳队定制妆容,让每一个美美与共都各美其美。
2. 议题品牌:呼应时代频率
每个品牌都正在成为议题品牌,关键在于你设定了何种议程。知名主持人李静的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倡导“直面自我”;798文科在新的周期深耕禀赋“让创造力生长”,其自营的798CUBE就是典型代表;以及“山下有松”背后传达的品牌“克制设计”理念……议题品牌本质上就是时代情绪的共振和代言。
3. 以我致敬“我”
关于EGO的探讨至此,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议题需要深入。面对技术革命的滚滚向前和人机共生的未来,我们应该秉持何种价值共识,理解个人存在的意义和品牌战略的底色。
“共情终端”是AI终端的新范式,从理解需求迈向主动共情;“共益生态”是物理AI时代的产业新范式,从产业协同迈向价值普惠;“共进人机文明”是理解,AGI终极意义不在于创造“更强大的机器”,而在于开启“更完整的人类”,共进的目标是成就人的自由意志。
别说世事艰难,那是因为你没有EGO。别说穿越周期九死一生,那是因为你不相信你能够走多远。坚持自我,与用户共建“我”的联盟,没有什么比这样“独特性”更加坚不可破。
总结EGO这一篇章:“我”的共识,不是观念的独白,而是意义的联盟。你要开发,你要共建,你要共生,你需要的是,以“我”致敬我。
新物种爆炸2025
意义重建的8个预测
AI时代的场景革命,我们用4个意义坐标建立新物种的进化方法。来到新物种预测的版块,如安·兰德所说,一种哲学只有在被人们需要时,才是最好的。我更希望以直面“哲学生活方式周期”的视角展开,看见生活的意义系统将会如何重构,我们又应该信仰什么,来建立每一个具体日常。
1. 存在主义商业,为生命思考赋予生活行动方案
“存在主义商业”并非仅仅是颂钵疗愈或户外旅行,但它确实与我们追求的某种“生活在别处”息息相关。其流行源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终极追问渴望,这在AI时代将更加凸显。
它可以表现为鲜花、音乐、艺术、徒步、亲子时光或宠物陪伴——人的所有内在联系与外在关系,都值得被“解决方案”认真对待。
不久前,我在北京拜访了归丛的“告别事务所”(三里屯店)。我们都读过《最好的告别》。与其说归去来兮,不如说人都需要一次“人之为人”的终极面对,一次向死而生的思考。
例如,离场景实验室不远的暂停实验室,不少同事参与过其活动,反馈每次“暂停”都让生活仿佛短暂脱轨:不仅暂时抽离了原有轨道,更重要的是意识到可以换个视角看待当下的生活、学习与工作。
2. 多元终端重置社交,个体元宇宙自定义
这一预测关乎社交形态的重构。AI时代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在保留个体独特性的同时,让更多如“I人”也能拥有舒适高效的社交网络?如何利用AR、VR乃至各类智能硬件,构建出逻辑自洽的个人元宇宙?审视诸如Rokid Glasses、XREAL等智能眼镜、AI手机乃至机器人,你会发现随着它们无处不在且能自由切换场景,人们生活意义的载体与时间分配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
3. 无库存货架,商品流媒体与3D打印
货架不再陈列商品,而是陈列创造力。用户购买的并非商品本身,而是将其转化为定义商品的数字权利。
Amazon Bedrock生成式AI模型货架,展示的是“AI模型即服务”到“商品即信息流”的范式迁移,这一逻辑将逐步重构无法陈列于传统货架的高附加值服务。
生物墨水,可3D打印出功能性人类胰岛,是将“生产”定义为“需求的最后一次点击”,每个角落都成为云工厂的终端,小到一颗螺丝,大到人类胰岛所代表的生命物资。
4. 超现场,永不落幕的碳硅融合演唱会
永不落幕的连接,表现在高度高度碳硅融合的演唱会。所以我们看到aespa演唱会首先出场的是数字人,然后才是aespa四个成员。
为什么开封万岁山有那么多比命还长的节目单?是因为超越了碳基的思考周期和承受的能力,但是又是以碳基的方式完成一次又一次硅基的呈现。包括在EDC电音节上的AI项链,碰一碰迅速完成社交闭环。
当然,我们不仅仅是在说演唱会、音乐节,AI时代的生活景观和意义现场都将出现更多的碳硅融合叙事。
5. 内容分发新介质,空间智能与脑机接口
当空间与大脑共同成为内容的“操作系统”,信息分发将彻底走向无媒介化,知识、艺术与情感得以以最本真的形态流动。
如腾讯开源3D世界模型,提供的是虚拟与现实交互范式的技术协同,为“环境即界面”的分发介质奠定基础。
今年上线的《黑镜》第七季中《梦幻酒店》备受好评,也仿佛是对这个预测的完整叙事,当内容分发突破物理介质,与人类意识直接耦合,人们将会更愿意为提供“存在感”的内容体验支付溢价。
6. 从跨境支付到加密生活,稳定币加速加密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
稳定币正在从交易媒介升级为连接加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管道,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正在催生的“加密生活”范式,个人资产配置可通过稳定币实现法币与数字资产的自由转换,USDT、USDC或许将会是数字游民无国界游牧的薪酬保障。
稳定币、RWA推动的真实世界资产链上链下实时交易,催生个体化资产管理的新生活方式。
7. 空间商业的新知识时代,在地知识图谱、体验数据集、氛围订阅
当商业空间成为AI终端,它需从传统的流量场进化为先进的“认知场”。新的游戏规则首先取决于自我认知,其次才是AI能力。空间商业创新正迎来“新知识时代”,其认知模型的结构化变革应以“超预期理解”为导向。
基于成熟经验与方法,企业既要经得住消费者高密度的询问,更要让消费者理解潜在体验价值,掌握更全面的认知细节。
借助AI的结构化与关联化能力,物理空间、人文活动、历史脉络应融合为可计算的地域知识网络,赋能本地资源,匹配社区服务。
空间的开源不仅是物理边界的溶解,更要成为持续刷新体验的“数据集散中心”,能即时调取方案,匹配个性化的氛围订阅需求。
例如Netflix House所展现的虚实融合体验,以及阿那亚长期基于用户理解构建的地域社区氛围订阅,都是其中体现。
8. 算法休假的AI伦理,无AI的必要性
当“人机”成为一种新惯性,你不得不承认携程客服的“一键转人工”,在AI时代显得那么友好。智能客服作为主旋律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人感,需要表达情境的复杂性和需求的特定性能被有效接收。AI应该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权,而非被绑架。
关于养老经济,我们需要的是在直播的过程中隐私能够被保护,即便我们备受摧残的容颜和垂垂欲朽的肉体似乎已经不值一提,但是我们依然应该有人之为人的骄傲,这份尊严是谁在赋予?技术应该向善,AI应该向善。
终于到了最后。又一次谈论“场景革命”,这个词已并不新鲜,十年前为移动互联商业变革所著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但“词是旧的,意义才是新的”。
十年前的场景革命,是连接与效率的重构;而此刻的AI场景革命,正更深层地重塑商业的底层逻辑与个体存在的意义本身。不仅优化路径,更在悄然定义何为“价值”,何为“生活”,何为“具体生活”。
我们并非走向绝然冰冷的未知。哲学生活方式周期的开启,核心不是玄奥理论的推演,而是回归人之为人的温度抉择和价值依归。无论技术奔涌,内心那份一如既往的激情和一往无前的浪漫,始终是自我的灯塔,所谓吾心光明。
这让我想起柏瑞尔·马卡姆在《夜航西飞》中的勇气与诗意。拥抱这个被AI深刻定义的时代,需要的正是此般心境:“它说风力合适,夜色美丽,所有的要求力所能及。”这是第一章飞机对她的低语,我同样喜欢第十一章开篇的一段话,“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能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中,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带上这份明亮的乐观,如夜航者信任风与星辰,我们一定可以进入正在云开雾散的新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