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省民宗委
大兴安岭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重要讲话精神,依托生态优势,聚焦搭建 “有形” 桥梁、厚植 “有感” 温情、汇聚 “有效” 合力,在边境林区持续推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筑牢最北生态安全屏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搭建 “有形” 桥梁,拓宽民族交往通道。深化区情、林情认识,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牵引,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激发党派优势,联合各民主党派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情系大岭送健康、送文化”等系列活动,邀请民盟盟员沙画和剪纸老师围绕中华文化传统技艺到大杨树镇授课教学,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生态保护、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强化宣传引导,将“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政治忠诚教育与“北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相结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组织开展国门党建联合体文艺演出等各类活动10余次,理论宣讲20余次,推动各族群众在享受生态优美的幸福生活中增进“五个认同”;抓住典型示范,编纂《大兴安岭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选编》,打造地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5个,中国最北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石榴红”乡村振兴学院成功落户塔河县,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断凝聚,近年来共有6家单位荣获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命名,10个集体和个人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称号,4个社区获评为全省‘六共’互嵌式社区典型。
二是厚植 “有感” 温情,深化民族交流情谊。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的文化内涵,用活态文化方式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根铸魂。推动“优秀文化 民族团结”,借助哈尔滨旅游火热契机,深入挖掘展示地域文化共性,推动塔河鄂伦春族时尚服饰秀亮相2024哈尔滨国际时装周、塔河县鄂伦春族非遗项目荣登央视舞台,推动鄂伦春族非遗文化走进中央大街、冰雪大世界,扎实推进特色民族文化发展;推动“学校教育 民族团结”,组织全区中小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通过开展民族团结书画展、知识讲座、主题班会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活动,推动各族青少年学生共同团结进步、健康成长;推动“特色活动 民族团结”,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为主题,开展鄂伦春族下山定居70周年庆祝活动,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民俗风情展、传统体育竞技比赛和中国最北狩猎民族的70年幸福变迁史百米成就展,统筹各方资源协同开展系列宣介活动,不断满足各族群众高品质精神生活需要。
三是汇聚 “有效” 合力,共谱民族交融新篇。在厚植生态优势的基础上,让各族群众的土地、劳动力、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推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互嵌式发展格局。深化青少年南北交融,借助最北绿色森林、白色冰雪,积极加强南北交融,组织漠河市“野生小蓝莓”赴西双版纳开展游学活动,邀请广东12枚“小荔枝”、11枚广西“小砂糖橘”、56名广东揭阳师生到我区观光游学,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五个共同”历史观;深化中俄文化交融,组织举办首届中俄文化交流周,开展中俄文艺演出、中俄农创产品展销会、中俄文艺团体演出等交流活动,同步开展俄罗斯“斯沃博特内”市少年创新代表团与呼玛县第一小学以剪纸艺术、书法展示为主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文化交流互鉴成为两国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纽带;深化最北边疆市区交融,与呼伦贝尔市签订了全省首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跨区域合作协议,联合开展“相约兴安岭、共叙团结情”跨区域交流活动,围绕古代拓跋鲜卑民族从大兴安岭一路南迁至中原地带发展历程,与内蒙古自治区等五省(市)倾力打造拓跋鲜卑文化“融合之路”,推动建立了跨省区旅游促“三交”合作机制,在融合推进上做出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