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税务报)
转自:中国税务报
龚秀岩近照。
本报记者 何爽 通讯员 张祺 金殿卓
近日,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的一家商贸公司在享受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时,因在免税销售额申报中掺杂了部分外购初级农产品,造成进项发票与免税销售额比例不符,触发了税务风险。经税务部门核查后,企业主动补缴了税款。
“这看似普通的税务纠偏,其实反映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涉农企业享受优惠过程中,发生的隐形风险如何规避。”国家税务总局通化县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股负责人冯博阳说。
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的人参大棚里,人参植株长势蓬勃。当地税务部门指导涉农企业区分“自产”与“外购”产品,让企业用准政策,护航企业规范发展。金殿卓/摄
数据赋能,发现涉农企业隐形风险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等优惠政策为涉农企业送来政策支持。然而,企业享受政策优惠时,“自产”与“外购”的边界模糊、混合经营模式下的核算难题,成为不少企业的烦恼。
通化县税务局依托税务大数据,对企业发票流向、申报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精准捕捉风险点。在对该商贸公司的数据筛查中,税务部门敏锐发现其销售数据与采购来源存在偏差——部分外购初级农产品被纳入免税范围申报。
“这一问题并非个例,而是涉农行业的共性问题。”冯博阳说,部分企业对“自产”定义理解不清,在“种植+加工+销售”和“自产+外购”的混合经营模式中,易因核算混乱导致政策适用错误,加之对税收政策掌握不准,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触碰了合规红线。
通化县税务部门针对行业特点,建立“政策边界梳理+经营模式拆解+风险画像构建”的通用监管体系。通过系统梳理农产品税收政策,明确“自产农产品”的核心判定标准与适用边界。拆解不同经营模式的全流程节点,重点核查混合经营企业不同环节的税收政策适用情况,定位潜在风险。基于潜在风险及常规涉税风险点等多维度信息,构建动态风险画像。打造“高风险重点查、低风险常态管”的差异化监管模式,形成完整监管逻辑,为涉农企业筑牢“防火墙”。
精准答疑,破解涉农个案难题
“我们卖的都是农产品,为啥不能全免税?”接到税务部门的风险提醒,该商贸公司负责人很困惑。
税务干部第一时间上门“会诊”,讲解政策:“免税范围仅限‘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外购再销售的部分,得按9%税率申报。”通过逐笔核对账目、比对采购凭证,税务部门最终确认企业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4.4万元。同时,税务干部着重强调:“混合销售必须分开核算,这是享受优惠的底线。”
“2024年我们的免税销售额有1000万元,政策红利实实在在,但这次经历也让我们明白,合规才能走得远。”企业财务负责人说。
为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通化县税务部门为企业量身定制了长效服务方案。建立一对一政策辅导机制,定期推送农产品税收政策解读;指导企业区分“自产”与“外购”产品,规范台账管理;通过线上答疑、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财务人员专业能力,让企业用准政策、准确申报、经营合规。
规范经营,从个案规范到行业提升
“这次经历为企业做了一个‘健康体检’。”该商贸公司负责人说。通化县税务局以该商贸公司案例为契机,将服务从“个案纠偏”延伸至“行业规范”,为涉农企业打造全周期监管服务体系。
针对涉农企业行业,该局推出了系列举措:编制《涉农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指南》,清晰界定“自产”“外购”“加工”等环节的政策适用标准;推广“自产+外购”分类台账模式,引导企业规范财务核算;组建涉农行业风险防控团队,定期开展经营动态跟踪和政策宣讲,针对“混合销售核算”“免税申报边界”等高频问题开展专题培训。
“合规是企业的‘护城河’,更是市场的‘通行证’。”通化县税务局主要负责人任威说,税务部门将持续以“精准监管+暖心服务”双轮驱动,既守护好政策红利的“精准滴灌”,又帮助企业筑牢合规防线,让更多涉农企业在规范经营中稳健成长。
本文刊发于《中国税务报》2025年8月4日A3版。
责任编辑:杜伟 (010)619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