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永康人)
公益心晴第39期
32岁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李某捏着喹硫平药盒,看着体检报告上的“脂肪肝”诊断苦笑,这种困境并非个例。
药物与体重的博弈背后,暗藏着神经代谢的精密调控机制,而科学体重管理正是破解困局的关键钥匙。
精神药物为何让体重 “失控”
国内有研究表明,多种精神药物与体重上升密切相关。例如,在《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中提及,抗精神病药物是导致体重增加较为常见的一类精神药物。像奥氮平、氯氮平,它们可能干扰人体的代谢调节机制。奥氮平通过影响多种神经递质系统,尤其是作用于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受体,改变了大脑对食欲的调控,让患者食欲大增。同时,还会降低身体的基础代谢率,使身体消耗的能量减少,多余的热量就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进而导致体重上升。
除了药物本身的因素,患者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进食速度过快、缺乏运动、爱喝碳酸或高糖饮料等,也在体重增加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体重管理的“多管齐下”策略
定期监测体重:在开始药物治疗前,患者可记录下体重、腰围、血糖以及血脂等代谢指标。在服药过程中,定期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测,并对比数据,以便及时察觉身体变化,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通常可以通过体重指数(BMI)来判断是否超重,其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²。
合理饮食:保持三餐规律,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减少高油、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取,优先选择低糖、高纤维素的食物,确保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热量摄入。
适量运动:在身体和精神状态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慢跑、快走等。运动不仅能消耗热量,还有助于改善情绪,让患者心情更加轻松愉悦。
充足睡眠: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规律的作息,这对维持情绪稳定和身心健康大有益处,也能为运动提供更多动力和精力。
定期复诊:患者在服药期间一定要定期复诊,一旦发现体重异常,应及时反馈给医生。医生会依据具体情况,考虑减药、换药甚至停药。多数因精神类药物引发的肥胖问题,在停药后,配合健康的生活习惯,体重会逐渐恢复。
在精神药物治疗与体重管理之间找到平衡并非易事,但通过系统监测、科学干预和医患配合,80%以上的药物相关性体重增加可获得有效控制。请记住:规范治疗是前提,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医患沟通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