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闻编辑 陈华罗 实习生 吴雨航 新媒体设计 苗奇卉 校对 李立军
想找暑假实习吗?谷歌、微软、亚马逊、高盛、路易威登……这些名企都能去,心动吗?
但心动是有条件的,你可能需要花上万元的实习费才能进入公司。而且即便是花了几万元,也不一定能顺利实习,因为也有可能是诈骗。
没钱买实习岗位是吧,没关系,人先来,可以办一个贷款,然后再慢慢还。没有岗位要求的能力也没关系,可以先花钱培训,培训完给你安排实习。工作没找到,就先给培训中介交一笔钱,或者背了一身贷。
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个例,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全国高校学生开展专项调查,结果显示68.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同学有过实习权益受损经历。
付费实习、倒贴钱上班、中介欺诈、实习诈骗……这些实习骗局是如何编造出来的?“十个付费实习九个坑”,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大学生中圈套?他们的权益该如何保护?
就业竞争激烈
大学生实习低年级化
“要求应届生,但最好有工作经验”,被很多人调侃看似矛盾的招聘要求,其实是对毕业生提出要有实习经验的要求。
根据中国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4年11月公布的数据,2025届中国大陆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为了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实习成为在校生或毕业生的必选项,尤其是当学校和专业不那么有竞争力的时候。
从数据来看,47.4%的受访在校生在大一、大二就开启了实习经历,低年级学生实习的比例正在上升。
这种上升趋势在重点高校学生中更为突出。跟踪数据显示2019年时,仅有21.0%的985、211毕业生在大一、大二有过实习经历;到2020年,这一比例已升至27.0%;而2021届毕业生中,低年级就完成实习的比例已达到32%。
一个好的行业实习经历尤其是在行业名企,可以为实习生带来更多高附加值,行业名企的履历背书,对于要找工作的毕业生而言,是求职时的“加分王牌”。
但进入名企实习的机会并不是人人都有,除了有学历和成绩上要求,工作能力、项目经验等要求也必不可少,这些条件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基本难以实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开始将目光转向付费实习,期望通过花钱来购买一个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如此灰色地带形成的畸形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业内估计总规模已达数亿人民币。
付费实习骗局层出不穷
“交钱就能内推到名企实习,保证拿到实习证明!”类似的广告评论频繁出现在实习焦虑的帖子下。一些不法中介瞅准了大学生们渴望进入大厂实习的心理,给实习岗位明码标价。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同类型的付费实习陷阱,收费标准也大不一样。像打着“内推”噱头进行诈骗的,收费一般在699元到上万元不等。这些中介往往承诺能提供优质实习机会,可实际上却是虚假内推,学生不仅拿不到面试或录取通知,还会被诱导购买各种额外服务。
还有线上实习造假的情况,收费区间在5000元到4万元。他们会伪造企业邮箱和实习证明,但这些证明大多没有公章,学生求职时根本无法通过背景调查,花了钱却得不到有效的实习经历。
付费实习并非个别现象,在多个行业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金融、传媒、互联网行业尤为突出。这些行业因发展前景好、岗位竞争激烈,成了中介和不良企业设局的重灾区。
从这些高频发的行业来看,付费实习的套路虽各有不同,但核心逻辑类似。不良中介利用学生的焦急情绪与不足的经验,编造“付费就能进入大厂实习”的谎言,一步步诱导学生进入陷阱。
“我每天起床就是查看自己的邮箱是否收到新邮件,或者招聘软件上是否有人回复我,每一个电话我都不敢错过”,据传媒行业的一位学生说,找实习的学生众多,总有比自己更优秀的,有时候除了等待别无他法。当周围同学都进入了不错的行业实习,也会放大找不到实习的焦虑,担心落于人后。
中介和不良企业借此推出各类付费服务,有的说“大厂招继任”,有的说“名企内部人员有资源”,宣传实习含金量高、企业有内部独家福利等,利用学生对名企的憧憬精心编织陷阱。这些量身定制的诱饵,本质是利用信息差炮制的谎言,骗局花样层出不穷,令缺乏经验的学子防不胜防。
除了“贴钱上班”
高校生还易陷入“实习培训贷”骗局
除了高价付费实习外,一些求职者在找实习工作时,还会被不良企业以岗前培训为名,诱导签署贷款协议。
在投诉平台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以“实习培训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里面充斥着大量投诉案例,具体投诉内容里,“机构”“分期”“诱导”等词多次出现,这意味着不少学生在所谓“实习培训”的名义下,被机构诱导办理了实习贷款。
有求职者称由于急切需要一份工作,前往应聘时不慎掉入陷阱。培训机构表面提供“0元入学”或“低门槛”培训,实则通过关联贷款平台或合作金融机构,在学员不知情或未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捆绑办理高息贷款。一旦学员签署电子合同,数万元债务便悄然背上身。
2024年4月,教育部专门发布了提示,提醒大学生要警惕“付费内推”“实习生套娃”“虚假招聘”“非法传销”等求职陷阱。5月份再次发文,提醒毕业生警惕不法分子打着招聘的幌子,实行诈骗钱财、盗用信息等行为。
尽管如此发文提醒,仍有部分高校生落入圈套。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校学生急需实习机会却被部分商业机构利用,借实习之名过度商业化,属变相权力滥用。他认为,实习制度存在的痼疾根源在于我国实习制度体系在保险、劳动保障等方面缺乏统一规范,导致企业谨慎开放实习机会,部分高校也因流程管理问题难以对接企业需求。
我国《教育法》第48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学校组织的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
媒体调研数据显示,53.1%的高校生最渴望“在校实习实训提升能力”,52.1%期盼求职住宿补贴,48.9%呼吁校企合作拓岗位。这些扎扎实实的需求,对应着法律要求企业承担的义务,不是让中介倒卖“假内推”,而是开放真实的实践机会;不是用培训贷绑架学生,而是提供可负担的求职支持。
当实习从成长历练变成“踩坑历险”,受损的不仅是学生的钱包与信任,还有社会对青年成长的托举力量。
要让实习真正发挥价值,既需要监管部门对中介乱象、企业违规行为加强整治,也需要学校完善实习指导与权益保障机制,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对青年劳动权益的共同守护。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份实习付出都得到尊重,让每一次实践经历都成为成长的养分。
参考资料:
新华网《参与“付费内推”被忽悠买课 付费实习小心“鸡飞蛋打”》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是如何被“付费内推”陷阱套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