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社
半月谈记者 张阳 邱婧熠 范源辰
大山之中房前屋后的小菜园里种出的小农土菜,在山里人看来朴实平常,在大城市的居民眼中却有着独特价值。如何因地制宜整合分散的耕种资源,搞活庭院经济,湖北恩施来凤县的农民正参与一场跨越上千公里的农业创业实践,让“小而美”对接“高大上”。
远道而来的小农土菜
苏州青、卷心菜、苋菜、黄瓜……初夏时节,上海市民张云丽(化名)收到来自1500多公里外恩施州来凤县的蔬菜包,准备起锅做饭。
蔬菜长得并不算“漂亮”,和菜市场的菜相比又瘦又矮,有的还有虫眼,但张云丽很珍视这批远道而来的蔬菜,连卷心菜的菜心都要切下来炒着吃。在上海,类似张云丽这样按年付费享受服务的顾客有400多位。
湖北恩施州大山猫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成说,来凤的农产品在上海尤其受欢迎。半月谈记者点开企业开发的小程序看到,销售分为会员菜场和零售菜场两种模式:会员付年费,以5天为周期选菜和配送;零售菜场直接购买即可。小程序上可选的菜种类有40多种,以应季蔬菜、禽蛋和肉类为主。
半月谈记者粗略计算发现,平台上一斤蔬菜可卖到10至20元,肉类价格更高,相比周边菜市场并不便宜。“长相”一般、种类受季节限制,深山土菜为什么还会在千里迢迢的上海如此有市场?
上海原生态食材餐厅的午餐菜品大山的保护
半月谈记者来到湖北来凤县革勒车镇农民姚鑫的田地里。花菜、青菜、蒜苗、莲藕……房前屋后分散的6亩地同时种着40个品种的蔬菜。在菜地的一个角落,姚鑫搭起简易的猪圈,养着6头猪。猪和菜地形成共生关系。猪吃的红薯、土豆、玉米等食料,生长在旁边的田地里。它们产的粪就近施肥,足够几亩菜地“吃喝”。
和姚鑫一样,与企业合作的近40个农户散居在海拔500至900米的山区。农户露天生产,不用农药、除草剂,维持着庭院式的种植生态。
来凤地处山区,山大人稀、资源分散,农业生产难以机械化、规模化,这些看似都是劣势。但当地基层干部和一些农民不这么认为。
“受坡度限制,田地虽然分散,但也受到了大山的保护。”一名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大山里植被丰富,土地肥力高,病虫害少,原生态种植的蔬菜受到的污染少,营养价值高。在张金成和当地干部看来,要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营销手段和物流设施,把散种散养的小规模家庭农业形态整合在一起,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
破小农之困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发展庭院经济对于盘活乡村院落和土地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具有重要作用。受访对象认为,农民在房前屋后发展种植养殖,就是庭院经济的一种形式,虽小但全,可以灵活适应市场需求。
为把庭院经济发展好,当地政府下了不少功夫。来凤县争取220万元的项目资金,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修建冷库,打造了蔬菜冷链储存运输的关键一环。该县农业农村局定期抽检农产品,提供物理防虫等技术指导,帮助把关产品品质。
企业则搭建起业务后台,给农产品赋予身份码,每一包菜来自哪家农户、哪一块地,消费者一目了然。“我们还正探索在大城市运营主打来凤深山土菜的餐厅。”张金成说,餐厅已在上海浦东新区一座写字楼里落地,受到周边白领和居民的欢迎。
庭院经济不等于小农经济,市场营销、产品保鲜保质都需要更多成本。受访企业和当地干部期盼,获得更多金融支持缓解融资难,同时引入懂农业、懂市场、懂需求的管理和销售人才,将规模小、产量少的劣势转化为产品品质高、口感好的发展优势。
编辑:孙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