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杜肖锦
银行是数据密集型产业,在数据资产入表趋势下,银行业的数据治理发生了新变化:一方面是数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加深,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在银行发展中的作用。这一变化意味着商业银行要做好数据安全管理和数据价值利用的平衡。
从安全来看,银行作为数据密集型机构,掌握着海量的客户隐私数据、交易数据等核心信息。这些数据既是银行开展业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也因其敏感性成为风险防控的重点对象;从发展角度而言,数据价值的充分释放是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突破的关键。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通过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挖掘,银行能够优化内部风控模型,提高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拓展新的业务模式,参与跨机构数据交易,开辟新的盈利增长点。
事实上,数据安全与价值利用并非相互割裂,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缺乏安全保障的价值利用如同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因风险爆发而崩塌;而脱离价值利用的安全管理,则会让数据这一宝贵的资产失去应有的意义,变成银行的负担。只有实现两者的平衡,才能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让数据资产充分发挥作用,为银行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实践中如何做?记者认为,第一,银行可以先选择部分风险相对较低、价值较为明确的场景进行试点。可以先从建立基础的数据治理框架、实施数据分类分级、加强核心敏感数据保护做起,逐步扩展到更广泛的数据资产和更复杂的应用场景。第二,可以将风险前置,比如在数据入表前嵌入隐私计算与动态脱敏技术,确保数据在共享使用中“可用不可见”,同时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数据资产估值模型进行穿透式验证。第三,商业银行要抱有动态平衡的理念,数据安全与利用的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业务发展、技术进步和风险变化,持续投入资源,不断评估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