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清晨,一架直升机划破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宁静,在沙德格苏木海流斯太嘎查上空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这场“空中播种”行动,为“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增添了一抹动人的生态亮色。
沙德格苏木海流斯太嘎查的飞播种草区域。飞播现场,伴随着引擎的轰鸣声,直升机沿着预设航线低空飞行,草种通过特制设备均匀撒落,掠过起伏的沙丘,确保草种“落地即扎根”。这种先进的飞播技术,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也解决了复杂地形下人工播种的难题。
“飞播种草是‘三北’工程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适合地形复杂、面积较大的区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种草,恢复草原生态。”乌拉特前旗林草局党建办主任王燕介绍,“直升机搭载GPS导航系统,飞行高度控制在50米,飞行速度保持在每小时87公里,确保每平方米落种量达到设计标准。飞播一次载籽量430公斤,能铺种426亩沙地。”
随后,王燕向记者展示了这次飞播的“种子天团”:耐旱的籽蒿、顽强的花棒、坚韧的柠条……这些经过严格筛选的草种各具特色,却都具备一个共同点——能在恶劣环境中扎根生长。
直升机准备起飞。“你看这个柠条种子,”王燕轻轻捻起一粒种子,“它的根系能深入地下5米,是固定流沙的‘天然锚杆’,这些‘生态卫士’不仅能快速覆盖地表,还能通过根系分泌物改良土壤,为后续植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据了解,海流斯太嘎查的苏计沙地是“三北”工程重点治理区域,这里常年受风沙侵袭,草场退化、沙化严重。此次飞播作业面积达2万亩,工作人员采用直升机播种方式,凭借精准的控制技术,对播种量和飞行路线进行细致规划,共需飞播种子20吨,起飞47个架次。
在飞播作业的同时,另一支施工队正在紧张地架设网围栏。“这21公里围栏是草种的‘保护伞’。”乌拉特前旗林草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李刚说,“我们要严禁放牧,避免人为破坏,为后期管护工作奠定基础,也为草种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长环境,让沙化土地真正成为‘绿色银行’。”
直升机正在进行飞播种草作业。目前,乌拉特前旗正在构建“飞播+围栏+管护”的立体防护体系。今年,“三北”工程黄河灌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将完成6.84万亩治理任务,现已完成2.1万亩。
记者从无人机的画面中看到,曾经裸露的沙丘已披上淡淡绿装。“以前这时候风沙能把蒙古包埋了,现在沙子老实多了。而且今年水草丰美,我家的牛羊长得那叫一个壮实!”牧民毕力格高兴地说。
夕阳西下,直升机完成最后一个架次的作业。余晖中,新播的草种静静躺在沙地上,等待雨水的唤醒。这场“空中播种”行动,不仅播下了绿色的希望,更播下了生态文明的种子,正如王燕所说:“我们不是在治理沙漠,而是在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
航拍下的海流斯太嘎查苏计沙地绿意盎然。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乌拉特前旗正用科技之笔,在“三北”工程的宏伟蓝图上描绘着动人的绿色篇章。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一曲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乐章正在徐徐奏响。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薛来
实习生:谢佳卉 王泽浩
编辑: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