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2023年秋天,吴玥在福建湄洲岛的彩虹路上。 (受访者供图)
□ 本报记者 周 娴
刚过去的7月,南京女孩吴玥的离世,在互联网掀起了一场温暖而深沉的悼念热潮。这位与罕见病拉锯12年、两度闯过肺移植手术关的38岁姑娘,用最后的力量完成了生命的“回信”——将遗体捐献给南京大学医学院,眼角膜送往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角膜库;更以坚韧的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无数网友,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阅读量突破4000万,成为这个夏天触动人心的集体记忆。
“被爱滋养过,便想成为光。”这位曾3次接受本报专访的姑娘,用她短暂却璀璨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
2022年初见吴玥的那个腊八节,湖南路咖啡馆的玻璃窗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穿着浅紫色毛衣的她坐在对面,已经历过两次换肺仍在康复,笑着说自己胖了20斤,身体感觉不错,准备过年时带父母去听跨年相声。说话时眼睛弯成月牙,笑容明媚。
2013年,26岁的她被确诊患有淋巴管肌瘤病(LAM)——这种仅百万分之五发病率的罕见疾病,正一点点啃噬她的肺。等待移植的日子,她形容自己“像一条搁浅的鱼”,24小时离不开氧气机。记者翻看过她病情最严重时的照片:瘦削的身躯蜷缩在病床上,透明的氧气管像脐带般缠绕。
命运的第一次转折发生在2013年8月31日。那天,吴玥等来了与她匹配的新肺。她不知道捐献者是谁,听医生说,是一个来自广西桂林的放牛娃,吴玥亲切称呼他为“放牛小弟”。
术后第5年,当排斥反应再次威胁她的生命时,迎来了新的接力,吴玥以手术的日子(2018年10月30日)称他为“三十同学”。两次移植,胸前的疤痕错落参差,吴玥说这是“生命的纹身”,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用最无私的方式完成生命的接力。
那些在常人眼中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在她眼里成了闪光的珍宝。吴玥说起挽着父亲的手臂在菜市场的人流中穿梭,和母亲窝在沙发上看老电影时,眼角泛起温柔。每逢跨年夜,永熙茶楼里总能看见他们一家三口的身影。吴玥曾给记者看过手机里的视频:舞台上相声演员抖着包袱,台下父母笑得前仰后合,她镜头一转,拍下了桌上冒着热气的茶盏。
一有时间,她会带着“放牛小弟”和“三十同学”去看世界——在阅江楼的晨雾里,在厦门的浪花中,在凤凰古城的吊脚楼上,她穿着苗族盛装、提着米酒的身影,仿佛是3个生命共同走过的足迹。前年秋天,她还和大学室友骑着单车穿梭在湄洲岛的彩虹路上,照片里飞扬的发丝和灿烂的笑容,根本看不出她需要定期复查。
尽管每月都要与药物和检查为伴,但吴玥更愿意褪去“移植受者”的滤镜,将自己完全融入社会。备考南大心理学研究生时,她不幸“阳”了,吃了粒退烧药坚持上考场;遇到心仪的工作,面对346∶1的岗位竞争,即便落选也笑得坦然。有次采访结束时已近黄昏,她望着新街口川流不息的人群轻声说:“你看,能这样平凡地活着,多美好啊!”晚风拂过她微微扬起的嘴角,“我要带着两个人的份,好好活下去。”那一刻,梧桐树影在她身上流转,仿佛“放牛小弟”和“三十同学”正透过斑驳的光影与她对话。
这3年间,记者见证着吴玥的公益之路越走越宽。每月固定的日子,她总会提着大包小包出现在“彩虹中心”,陪伴那些患病的孩子;她成了南京手语队副队长,帮助聋人朋友融入社会;以人体器官捐献中心特约编辑的身份,记录那些生命馈赠的故事。
每一颗火种,都让她更加坚定:要为这一特殊群体发声。
记得去年南京市话剧团以吴玥为原型创作的话剧《肺腑之言》首演,吴玥坐在轮椅上谢幕,散场时分,一个泣不成声的姑娘突然拉住她的衣袖:“我弟弟是捐献者……谢谢你让他在舞台上‘活’过来……”吴玥轻轻抱住她,两个颤抖的身影在灯光下叠成一片暖色。
生命的馈赠,早在8年前就已埋下伏笔。30岁生日那天,吴玥郑重地签下器官捐献协议。在勾选捐献项目时,她利落地在所有选项前打上钩,“所有能用的,都拿走!”这是对“放牛小弟”和“三十同学”的深情回应,也是她留给世界的礼物。
她的微信永远定格在2024年5月19日。最后一条朋友圈,她站在脱口秀剧场暖黄色的光晕中,眉眼弯成两道新月,那笑容和3年前初见时一样明媚动人。
今年1月8日,年关将近,记者给她发了一条微信:“好久没见你发朋友圈了,最近还好吗?”消息发出后,却迟迟没有回音,一种隐隐的不安在心底蔓延。10天后,手机终于亮起,回复来自她的家人:“吴玥住院了。”短短几个字,让心悬了起来。记者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她能逢凶化吉。
然而,噩耗还是传来——她已安详离世。那个笑起来眉眼弯弯、眼里盛满星光的姑娘,终究化作了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
但她留下的光从未熄灭,那盏用生命点燃的灯,依然在人间静静亮着,温暖而又坚定,照亮着更多人往前走。
上一篇:内江首台燃气发电机组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