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四稳”后,中央反复提及。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对“四稳”的重视充分彰显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全面科学把握,释放“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强烈信号,为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指明方向、坚定信心。
下半年,如何更加抓好“四稳”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思想周刊特开专栏,约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撰文,敬请关注。
□夏高发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两个难点:一是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不足,二是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怪圈
●要解决这两个难点,需要进一步挖掘高质量就业岗位资源,促进就业总量的合理增长,同时优化供需适配度,促进就业质量的有效提升,还要加强兜底保障,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依然存在着“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局面,破解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既要进一步挖掘高质量就业岗位资源,促进就业总量的合理增长,同时优化供需适配度,促进就业质量的有效提升,还要加强兜底保障,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挖掘高质量就业岗位 扩大需求总容量
岗位资源是就业的生命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点之一是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不足。从供给端看,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2025届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预计今后十年还会持续增长。从需求端看,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难以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甚至部分岗位还有需求减少的趋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虽然催生了一大批新职业、新岗位,但同时也对一些传统岗位产生了“就业替代”效应;受内部条件和外部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用工更趋谨慎,市场招聘趋弱。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的新成长劳动力在16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毕业生就有1200多万人。当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不足时,部分高校毕业生要么被迫接受低技能工作岗位,要么选择“慢就业”甚至“躺平”。
挖掘高质量就业岗位资源的主要途径是保存量和促增量。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学院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挖掘高质量就业岗位资源,扩大就业总容量,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前提。一是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就业岗位质量,持续发挥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吸纳能力,涵养岗位资源存量。二是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和更多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源附加值高的就业新机会。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例如生成式AI应用员、用户增长运营师等岗位;要布局建设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激发创新市场活力,催生就业新模式、新业态。三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增强农村地区经济活力,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空间,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就业增长极。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和创业服务,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优化供需适配度 以平实之心谋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点之二是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怪圈。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转变就业观念和实施供需精准对接,持续优化人才供需适配度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
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有一个供需关系的变化,教育要想在前头,赶在前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催生了大量前沿技术领域高技能岗位需求,但高校课程更新滞后,毕业生技能储备不足,无法完全满足岗位要求。高等教育只有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等要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强化供给侧改革,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急需的知识和技能需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提升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的适配度,才能有效解决教育供给端与市场需求端之间的供需“错位”问题。
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引领。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学院考察时强调:“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当前,一些高校毕业生受“孔乙己的长衫”心态影响,不愿到传统行业或基础岗位就业,期望高工资、高福利、高地位,扎堆求稳“卷”编制内单位,希望就业一步到位。有的毕业生由于长期找不到自认为理想的工作而选择缓就业、慢就业、懒就业。对此,高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鼓励毕业生积极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创业。社会和家庭要树立“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的观念,倡导和宣传“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等积极的就业文化,认可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高校毕业生要保持平实之心,明确自己与岗位匹配的独特优势,理性评估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
通过完善供需对接机制,以访企拓岗促进人才供需精准对接。高校要重点针对有就业意愿但尚未落实去向的毕业生和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双向发力,主动对接经济大省和地方“两重”“两新”建设,深入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及时把岗位需求信息精准推送给有需要的毕业生,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有效适配,切实提高就业岗位利用率。
兜底帮扶重点群体 织密就业保障网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学院考察时强调:“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做好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重点群体毕业生由于家庭经济、个人身体条件、求职能力的限制或心理辅导、社会资源欠缺等方面的原因,虽然有强烈的求职意愿,但就业难度显著增加,需要织密就业保障网进行兜底帮扶。
“一生一档”建立帮扶对象动态数据库。通过查阅学生档案、学生管理系统数据、就业意向调研、心理测评、辅导员访谈等方式,对重点帮扶对象进行靶向识别、精准定位,形成包含家庭经济状况、学业状况、能力状况、心理状况、求职状况等多维度的动态数据库,为每一名帮扶对象进行精准就业画像。
“一人一策”量身定制就业帮扶方案。对因家庭经济困难未就业的重点群体毕业生进行经济帮扶,及时向符合条件的帮扶对象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将符合条件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范围;对因就业能力不足未就业的重点群体毕业生进行技能帮扶,开展求职能力公益培训,加强针对性就业指导;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重点群体毕业生进行岗位帮扶,优先推荐岗位,优先组织见习,协调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的绝对主体。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对标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部署,多方合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强大动力和民生保障。
(作者系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平实之心”大思政格局下的“12345”就业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