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深刻影响着城市生态与民生福祉,也是天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的主攻方向之一。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天津绿色信贷余额突破8500亿元大关,达8517.65亿元,较年初增长1084.37亿元,增速达14.59%。尤为亮眼的是,近三年绿色信贷年均增速稳健保持在17.29%的高位。
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政金企多方协同发力,以及众多全国或行业“首单”的有力支撑。一个个生态提升的生动案例,共同汇聚出天津以“金”助“绿”、点“绿”成金的探索与实践。
金融活水 精准浇灌绿色基底
重大项目是绿色转型的关键载体。在天津经开区,一个打造“系统性生态、无废、近零碳”的标杆项目加速推进。渤海银行天津分行以10亿元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贷款强力支持,助力项目扩建污水处理厂、新建再生水厂并构建高效水循环系统。这笔大额长期资金有效破解了重大环保项目融资瓶颈,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质安全与防涝能力,加速工业废弃物综合治理与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为区域探索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在滨海新区广袤盐田之上,交通银行天津市分行提供5亿元贷款支持的华电海晶1000兆瓦“盐光互补”光伏项目,正上演“水上发电、水中晒盐”的资源协奏曲。项目建成后,年均可节约标煤超43万吨,全生命周期节煤量将达1091万吨。这笔关键融资不仅优化了当地能源结构,更实现了资源节约、污染削减与经济效益的多赢。
创新保障 筑牢低碳转型风险屏障
绿色转型伴随风险挑战,我市以保险创新为盾,为其保驾护航。
在被誉为京津冀“绿肺”的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核心区,国寿财险天津市分公司创新落地北方地区首单“城市绿屏保险”,为1300余亩核心林区提供1300余万元风险保障。该产品专为抵御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及野生动物损害定制,显著增强生态系统韧性,有效分担财政救灾压力。
同时,人保财险天津市分公司推出天津首单“碳配额保险”,为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提供20万元超额排放费用保障。此险种精准覆盖因灾害、事故或设备故障导致减排能力下降而产生的额外碳配额交易损失,填补金融服务空白,为企业能源转型系上“安全带”。
产融协同 畅通绿色布局全球脉络
天津金融力量积极推动绿色产融深度结合,助力中国方案扬帆出海。
民企欧柏威在马来西亚的危废处理厂项目,得益于中国信保天津分公司与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的协同创新:信保提供中长期出口买方信贷保险,中行等提供信贷支持,构建“商业信用担保+人民币融资”特色模式。这笔1.5亿元、期限6年的跨境融资,有效破解了民企“出海”融资难题,更以绿色金融为纽带,推动“中国资本+中国技术+中国工程+中国装备”一体化出海,为东道国提供危废资源化利用成熟方案,输出绿色循环经济的中国智慧。
在国内新能源领域,中信金租精准定制6亿元电站直租方案,支持某上市储能企业。储能电站如同电网的巨型“充电宝”,通过“削峰填谷”有效平抑风光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此项目为能源结构转型注入强劲的租赁动能。
机制突破 唤醒资产潜能
天津绿色金融的锐意进取,还体现在机制创新与资产盘活上。
兴业银行天津分行创新发放2亿元ESG(环境、社会、治理)表现挂钩贷款,支持某新能源龙头上市公司。当企业在碳减排、资源利用效率等维度达标时,即可触发利率优惠,以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主动提升ESG绩效。
在蓟州区的葱郁林间,威海银行天津分行以“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开发挂钩”模式,为苗圃企业提供1000万元融资。该产品将未来碳汇收益作为抵押物,并与CCER开发进度绑定,开创生态权益融资新模式,赋予林木清晰“价格标签”,并通过利率与减排量挂钩引导企业重视生态价值。
兴业金租则在造纸企业融资中完成行业首创——以客户持有的7500吨碳排放权为质押物,提供1.8亿元“直租+回租”支持。这单金租行业首笔“碳排放权质押”业务,成功盘活企业存量碳资产,开辟了绿色融资新渠道。
据天津金融监管局数据:除绿色信贷高速增长外,天津绿色保险亦扩面提质,上半年为环境污染防治提供风险保障7.05亿元。绿色租赁余额达1607.23亿元,持续为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产业提供强劲支撑。
饱蘸绿色浓墨的金融之笔,正在津沽大地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答卷。
上一篇:烟火与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