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讯(记者赵思远)盛夏时节,烈日炙烤下,空气中热浪滚滚,走进位于广东中山火炬开发区的明阳集团大楼,一阵清凉迎面而来。而为这份清凉供电的,不仅仅是电网,还有大楼本身。这座给自己当“充电宝”的大楼,大到玻璃幕墙和采光顶,小到部分栏杆及地砖,都由光电玻璃材料制成,实现了光伏建筑一体化。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不同于将太阳能电池板附着于建筑之上,而是将光伏组件直接整合到建筑结构中,能够让建筑自身依靠太阳能实现“能发电、会呼吸”。
建筑行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相关数据显示,建筑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48.3%,其中运行阶段占比就达到21.7%。随着城市节能减排需求日益增加,光伏建筑一体化越来越成为绿色建筑的新潮流。
“相当于种下1万多棵树!”提及明阳集团大楼年减碳量,明阳薄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彬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那么,看似普通的玻璃如何拥有发电“魔法”?在明阳薄膜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光电玻璃里的主角——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只有3纳米的薄膜要经过30多道工序、由10多层膜叠合而成,薄膜上紧致地排列着精密切割过的电池组,将其附着在导电玻璃上,建筑便有了发电本领。“起得早、睡得晚,中午还不午休偷懒。”王彬形象地介绍发电效果。
“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核心意义在于将光伏直接变为建筑建材,使建筑从耗能者变为产能单元。”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徐雪青表示,这大幅提升了能源自给率、节省了土地与安装成本,是实现建筑脱碳与城市碳中和的关键路径。
不仅是中山市,当前,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在我国多处落地。深圳首个由既有高层办公建筑改造成近零能耗和近零碳排放建筑——深圳蛇口大厦预估光伏年发电31.48万度,综合节能率75.08%;位于广州的粤港澳大数据中心,安装了3200平方米光电玻璃,预计年减碳268吨;宁波还建设了全国首个碲化镉薄膜光伏村,村民不仅用上了清洁能源,还能依靠发电创收……
政策支持下,光伏建筑一体化正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了解,目前,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在开展相关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下一步,该部将结合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等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促进光伏建筑一体化科学有序、友好可持续发展。
徐雪青表示,未来,光伏建筑一体化将聚焦于材料突破,推进智能集成。“最终目标是让高性能、高性价比的光伏材料成为建筑的默认元素,实现建筑美学与清洁能源的共生。”徐雪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