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2025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舞蹈专项赛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举行,这也是第一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外围赛集体舞蹈赛的预选赛。半两财经获悉,现场胜出的8所学校将于8月14日至17日登陆国家速滑馆,参加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外围赛。
记者|宋霞
实习生 | 李桂妃 李如意
编辑|朱开云
实习生|李怡默
机器人上演最炫民族风
舞台布景、特色妆造、灯光伴奏、粉丝应援,一应俱全。千手观音、非遗傩戏、蒙古舞、武术……最炫民族风正在上演。转手绢、扭秧歌、倒立、劈叉、侧翻、小燕飞、下腰,看家本领连番登场。
“太有意思了,这么小的机器人做出的舞蹈动作还挺传神。”“千手观音这么难的舞蹈也能复刻。”盛装打扮的人形机器人舞团在“比舞”现场的表现,引得台下观众发出阵阵惊叹。
来自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机傩万象队”以传统傩戏为灵感改编舞蹈,将非遗文化与机器人结合。半两财经在现场看到,机器人头戴面具,所穿服装融入苗族传统服饰特色,黑神话悟空的《三界四洲》音乐响起,五个机器人以非常具有古风特色的作揖开场,紧接着“领舞”做了一个高难度侧翻,稳稳的“台风”得到评委和观众的认可。机器人在做劈叉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手脚配合,使身体呈现波浪形律动。
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机器人出场自带啦啦队形象,胳膊上戴着小彩带上下挥舞,在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律动中跳起了具有年代感的disco。
来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机器人舞团,则以当下热门的体重管理为故事背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扭动比斯兔队则结合2025年国家“体重管理年”政策,以情景剧的方式引入舞蹈,将大众生活嵌入机器人的舞姿中。
来自集宁师范学院的机甲舞动先锋队将东北二人转引入机器人舞蹈。当小机器人们和着“东北的冬,刮西北的风”甩起手绢时,人群中爆发出响亮的笑声。
指导老师练就十八般武艺
据了解,此次比赛共有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的近20所高校的24支队伍参加。
从比赛开场前的半小时起,候场区内就一片忙碌景象。各队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赛前准备。打开行李箱,轻手轻脚的小机器人取出并送到检录区。大学生“指导老师”在现场席地而坐,有的取出电脑进行最后的调试;有的陪着机器人进行上台前的最后一遍练习;有的查看着妆容和服饰是否妥帖。
正式比赛开始后,当自家小机器人在台上表演时,“指导老师”们便纷纷化身这些“明日之星”的站姐站哥打call。而当其他队伍的机器人上台时,他们又变成要求严格的家长,比照着“别人家的孩子”,希望自家孩子进一步优化。“你看,它们其实和我们的问题一样,都重心不稳,但它们在后面加了一对小翅膀。”
半两财经采访了解到,参赛团队中既有各高校的研究生,又有本科生。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参赛团队则主要是大一和大二的本科生。他们这次带了两支机器人队伍参赛,一个是从容应对的舞蹈作品《千手观音》,一个是机傩万象队的傩戏。
队伍负责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3级自动化专业学生苏君硕告诉半两财经:从上个月接到参赛任务起,大家每天都在熬夜训练舞蹈的卡点。
为了复刻真人傩戏手部快速颤动的效果,团队进行了多次尝试,最终才确定一个最为合适的速度,在保证呈现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舵机发热程度,避免机器人停机。此外,为实现复杂动作的协调化,团队成员需要每隔五或十秒对动作参数进行细调。据了解,团队成员共有三十人,其中大部分来自计算机、自动化、物联网和电气等专业。他们在这次比赛中通力合作,各展所长,凝结出学科交融的硕果。
除却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舞台布景、服装、灯光等都成为不可忽视的细节。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吉祥三宝队负责人告诉半两财经,机器人的多数服装都由队员们自制。“手艺不是很好。但为了达成与舞蹈的高契合度和风格化,队员们还是迎难而上。”
由于备赛时间紧张,对效果的高要求使得参赛队员们在一个月内练就了十八般武艺,舞台置景、灯光排布、机器人关节维修等都成为必备技能。
8所高校入围外围赛
赛场上,根据《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团体舞蹈赛规则》,所有参赛机器人在2分至2分30秒的表演时限内,各队需完成自编舞蹈动作,并接受结构设计(15分)、创意编排(15分)、多机协调性(15分)、技术难度(25分)、音舞协调性(15分)及过程稳定性(15分)六大维度的综合评判。
最终,2025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专项赛于当日完成所有比赛。评出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优秀指导教师7名。北京石油化工学校、集宁师范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保定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的团队获得推荐进入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外围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的裁判员吴细宝表示,从布景、服饰、动作等来看,大部分同学准备都挺好,但也有部分同学准备不足,有的机器人出现没电的情况,有的因为场景布置不合适出现了摔倒。他介绍,现在全国关于机器人的比赛比较多,有各种各样的层次,舞蹈类比赛考验的是团队在运动控制、动作平衡、音乐配合度等方面的编程能力。
此外,当天现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还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BISTURobot”人形机器人本体结构样机,这是该校研发的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是在机器人领域推进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的尝试,未来将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打造成产教融合的平台,并推动产业化。
机器人成果转化成绩显著
机器人产业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市重点布局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的关键领域。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李惊涛表示,北京市教委在支持机器人学科建设、学科竞赛及产业发展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北京市教委重点支持的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已有十几年历史。今年创新结合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作为预选赛,为高校队伍搭建了通往国际赛事的阶梯。
李惊涛介绍,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核心的综合性盛会,涵盖26个竞技与应用项目,北京市教委将其纳入市级大学生学科竞赛体系,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具体承接高校赛事组织工作,助力高校团队在国际舞台展示技术成果。
据了解,目前北京已有15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2024年招生395人;另有十几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布局12个与机器人领域相关的市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如北理工的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多所高校在成果转化方面也成绩显著:北京大学在手术机器人、北工大在外骨骼机器人、北建大在建筑巡检机器人、北航在物流机器人系统等领域均有良好成果。
责任编辑:范逸昕(EK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