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具体而微的“我们”
创始人
2025-08-03 20:38:19
0

1968年,加勒特·哈丁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公地的悲剧》。如何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当山河失色、尊严受损之际,法律的长剑由谁执掌?纪录片《人民的利益》给出了答案:“环境检察公益诉讼向前推动的每一步,都是在公地上建立秩序与规则。”

当分散的个体权益难以聚合,抑或抽象的公共利益遭受侵蚀却无适格原告挺身而出,一种超越私权救济的司法制度便应运而生。回顾我国公益诉讼演进历程,自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高瞻远瞩地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这一决策便犹如一颗法治的种子,在时代的沃土里生根发芽。2017年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修订,正式确立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等四大领域的公益诉讼主体资格,标志着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正式建立。纪录片《人民的利益》中的每一个案例,都是这段法治演进史的现实注脚。

在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享有法定的诉讼实施权,是名义上的当事人,同时又超越单纯诉争角色。检察机关并非简单的“一方当事人”,而是立足客观公正立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种基于制度保障的中立与超然,使其成为公共利益最值得托付、最具公信力的代表。

光影流淌,正义有声。《人民的利益》以恢宏而细腻的笔触,展开了新时代检察公益诉讼的实践画卷,以纪实主义的冷峻与真实,将检察机关高质效履行“公共利益代表”神圣职责的壮阔图景,镌刻于时代的银幕之上,让抽象的“公共利益”有了可感可触的模样。

《人民的利益》拒绝宏大叙事,以纪实镜头为刃,以真实办案的肌理为切口,沉浸式记录办案过程,展现矛盾冲突和化解的真实性,铺陈了新时代中国法治肌理中最具变革勇气的“检察公益诉讼”篇章,将守护公共利益的抽象法理具象为检察干警跋山涉水、明察秋毫的生动实践。从证据链条的严丝密合,到法律适用的反复推敲;从跨区域跨部门协同的复杂博弈,到整改成效的持续追踪,正是无数个“平凡”的日常片段,最终熔铸成“人民利益”坚不可摧的司法防线。

纪录片的灵魂,在于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价值要求,淬炼为可触摸、可共鸣的司法智慧样本。

镜头掠过获偿劳动者如释重负的脸庞,聚焦于无障碍坡道建成后轮椅使用者自在通行的情景,捕捉到古长城在检察官推动下重焕生机的瞬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权利在公益司法守护下的修复实现,更是一种深刻的共识凝聚:公共福祉的每一次增厚,都源自法律对社会共同体责任的精准雕琢。

“人民”非宏大空泛的符号,而是每一个具体而微的“我们”,这是检察公益诉讼最动人的司法温度,亦是纪录片深沉的思想底色。

“七根刺扎在了长城上,也扎在了检察官的心里。”

“野生动植物、空气、阳光和水,这些都是生态红线,在底线之上,发展才可持续。”

“每一位在一线工作的检察官,心里都压着沉甸甸的案件,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处理公利和私利的关系。”

《人民的利益》赋予冰冷的法律条文以澎湃的温度,检察干警跋山涉水取证的坚定身影,法庭上引经据典捍卫公益的铿锵陈词,责任部门在检察建议书督促下立行立改的务实担当,无不闪耀着法治的光芒。

《人民的利益》的光影律动,如一把刻刀,将宪法第一百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的庄严宣告,从纸面铭文深深刻入我们生活的真实肌理。

利为民谋永在途,法因公信自生光。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这是检察机关不断追求的民生厚度。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如何让中国检察故事更具感染力与影响力?又怎样才能让中国法治声音传得更远、更加响亮?

唯以不息之步履,丈量司法为民的永恒疆域。百姓心声的回应,人民利益的实现,就在每一片碧水的复归澄澈,每一条被滥用的个人数据重获安宁,每一处古迹再现苍古尊严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深圳前海创维海外发展大厦简介及... (来源:深圳房产在线)深圳创维海外发展大厦写字楼出租招租招招商租赁信息深圳创维海外发展大厦办公室出租...
五台山景区:因天气原因实施封闭... 8月3日21时,五台山景区发布通知,从8月3日22时起暂停售票,南、西、北三个入山口全面实施封闭管理...
抗日英烈吕旃蒙:昆仑关前显勇毅...   新华社电 在广西桂林市普陀山博望坪,三将军墓、殉职纪念塔及八百壮士墓静静矗立,无声讲述着桂林保卫...
第二集《中国军号·觉醒的号角》 (来源:中国国防报)穿过岁月烽烟那把曾吹响全民族觉醒的号角依然在耳畔激荡!那嘹亮的抗战号音化作最锋利...
安徽两队包揽全国沙滩手球锦标赛... (来源:市场星报) 星报讯 8月2日,2025全国沙滩手球锦标赛在辽宁省盘锦市红海滩体育中心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