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块的体检,到底买的是什么?
创始人
2025-08-03 11:46:58
0

(来源:刘润)

爱康国那个事,闹得挺大。

不了解事情经过的读者可以看官方报道,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争议最大的,是爱康CEO张黎刚的那段话:“当你指望说,一个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而要查单一的病,多花几千几万块钱的时候,你认为这样的情况存在吗?”

我平时也对体检特别关注。很现实的原因,是我自己人过中年,前几年还查出了颈动脉斑块。所以现在每年都去体验。公司每年也组织体检,我由衷希望所有人都能有个好身体。

这次所有的争议和质疑,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我们花钱做的体检,还能不能信了?

健康永远是大事。所以我想从我的经历、观察和思考中,试着跟你聊聊我的想法。

三个不成熟的看法,供你参考。

01

筛查和诊断,是两码事

假如,我现在问你:“体检是干嘛的”?你会怎么回答?

大概率,你会说,当然是看我有没有生病。

没错,绝大部分人都会这么说。而这,也正是许多人对体检最普遍的误解。

“筛查”和“诊断”,完全是两码事。

怎么理解呢?

打个比方,做体检就像是在大海里捕鱼,能捕到多少鱼,取决于你用多大的渔网。现在,就有这么一张大网眼的渔网,在海里不停地捞。捞了半天后,起网,很可能会看到几条巨大的鱼。

这就是“筛查”。大部分的体检,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帮你找到最大、最明显的毛病。

不过,缺点也很明显。网眼实在太大了。假如说网眼是3厘米,那大概率会漏掉2.5厘米的鱼,甚至更小。

如果只靠“筛查”,很多小毛病,是查不出来的。

那要怎么抓住2.5厘米,甚至更小的鱼?换更小网眼的渔网,只有1厘米。或者直接把渔网换成鱼叉。

根据筛查结果,再去做更精准的检查。

比如体检时做B超,发现肚子里有点可疑。会不会是肿瘤?有可能,但我不能确定,你得专门去看看。于是,病人赶紧挂了一家医院的号,根据医生的建议,用上了CT、血检、病理活检等等“鱼叉”来做针对性检查。最后查出来,是个良性肿瘤,做个小手术就行。病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诊断”,就是用更高的成本、更贵的工具,来确认“筛查”看到的“可疑信号”,到底是什么。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乳腺癌诊疗指南(2011年版)》中有这样一句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隐匿性乳腺癌乳腺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你看,即便体检结果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病症的存在。医学界也一直强调,体检的意义是发现“可疑信号”,而不是替代临床诊断。

所以,“筛查”只能给你线索,你不能指望它直接给你“诊断”结果。

看到这,你也许会问。既然“大网眼”效果不好,为什么不直接用“小网眼”呢?一步到位,多好啊。

好问题,其实这里就是在问,检查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02

“假阳性”和“假阴性”,是两种极端

筛查的关键,是检测标准的权衡。

标准严还是松,直接决定“生病的人”多还是少。

什么意思呢?

体检领域,有两个躲不开的名词:假阴性和假阳性。简单来说,假阴性就是“把有病的人看成了没病”,假阳性就是“把没病的人看成了有病”。

检查标准太严,会产生大量“假阳性”。把没病当有病。不仅对检测人是巨大的心理负担,还会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那,如果标准松一点呢?

检查标准太松,会产生大量“假阴性”。把有病当没病,错过最佳时机和治疗窗口。

没错,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精准识别”出每一个病人。但以如今的医疗技术,大多数时候都难以做到。

所谓的体检,很多时候只是个“概率问题”,就像拿着一把卡尺,在假阴性和假阳性的两端间不断去卡。

大部分体检,就像是一个网眼3厘米的网。如果想捞2厘米的鱼,是绝对捞不到。虽然会用B超做检查,在肚子、脖子上照来照去。看上去很厉害,其实它非常便宜。不然怎么不直接做CT、病理活检呢?其实就是因为成本高。

太严也有问题,太松也有问题。几乎所有的体检,都是尽力在中间找一个平衡。

听起来很残酷,但大部分的体检,确实只能起到一个“大网初筛”的作用。

可能你突然心里一咯噔,那以后只做那些更贵、更全面的体检,总该万事大吉了吧?

然而,更全面、更贵的体检,不仅痛苦,对身体更是一次不小的考验,不可能经常做。

终于,这个问题我可太有资格回答了。

03

“收益”和“伤害”,是体检最重要的考量

给你讲一件我体检的故事。

我40岁整岁的时候,狠了狠心,花了小两万块,安排自己做一次非常全面的体检。那次体检,我真的是毕生难忘。接下去有些场面可能有点辣眼睛,我尽量收着点。

体检前一天,我就要住进医院。住进去第一件事,是吃泻药。然后就拉肚子,拉了一晚上。医院护士告诉我,这是要把我整个人排空。然而第二天就开始做项目,差不多做了一整天。

这里面有两个项目我印象很深。一个是肠镜,我只记得我躺在那里,然后护士让我闻了个什么东西。再醒来的时候,检查已经做好了。至于检查了什么,我就不多说了。

反正这个肠镜给我最大感受,就是没有尊严。

另一个是做“冠状动脉CTA”。它要在我手臂上打一针,把一种热热的,像颜料一样的东西打进血液里。然后机器一照,全身血管哪里堵没堵看得清清楚楚。照完后,要当着医生的面喝7杯水。我说我喝不下。医生说不行,不喝完不能走。为什么一定要喝7杯水?因为必须要用大量水来稀释那些颜料

那些检测用的试剂,如果留在血液里,对身体可能有害

你看,这整个过程非常耗人。时间长,要全麻,还要往血液里打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要我说,那次检查是很值得,让我对自己有很全面的了解。但要是让我每年这么折腾一次,我肯定不干。真的太累了。

尤其随着年龄增长,体检对身体的“伤害”很可能更

更不要说,像CT那样的影像检查,本身带辐射。过度频繁的检查,也是在积累风险。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人到70多岁的时候,不太建议做体检。因为该有的毛病肯定会有,体检的伤害反而大于收益。

所以,体检不是说越贵越好、项目越多越好。

它的核心,是要在金钱成本、检查精准度和对身体的伤害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最后的话

好了。

明白了体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再回头看那个问题:几百块的体检,到底买的是什么?

你心里,可能已经有了答案。

买到的,只是最基础的健康信息。

然而,现在很多体检机构,普遍存在过度宣传问题,打出“健康护航”、“早发现早治疗”这些充满诱惑力的话,让太多人相信“只要我体检,就万事大吉”。

哎。以后该怎么办呢?还能继续体检吗?

定期体检还是有必要的。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体检还是最快了解自己身体真实状况的途径。无论年轻人,还是像我这样的中年人,或者更年长的人,更要做,不过可以减少频率,做些针对性的检查。当然,各类检查都会根据细分类目,划分费用的高低,这些就需要各自根据自己的身体、经济等方面做取舍。

回到每个人身上,没有人能比你自己,更要重视你的健康状况。

祝你身体健康。

观点/ 刘润  主笔/ 海盐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第2676篇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任何机构或个人抓取本文内容,用于训练AI大模型等用途

PS:进化的力量·刘润年度演讲2025门票已经开售。今年的演讲主题叫:大迁徙。

我会将我这一年咨询、参访、请教、游学的精华,浓缩成一场4小时的演讲。将这一年最精彩的收获,与你汇报。

现在购买,还可以享受早鸟优惠价。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山西:25条措施力促能源领域民... 格隆汇8月3日|山西省能源局、省民营经济发展局联合制定了《促进全省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共...
俄方通报:“600年来首次” 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半岛克拉舍宁尼科夫火山莫斯科时间2日19时50分(北京时间3日0时50分)发生喷发,...
“长策”+“短策”看“经济第一...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就在不久前,总投资135亿元的黄茅峡水库工程在广东清远动工,这不仅是广东在加强北...
上海裁缝师傅(之七) 程小莹 裁缝师傅杨格里肚皮里有点货色,大多跟文学、音乐、体育有关,来自于老底子的评弹说书、长篇...
两会热点解读之雾霾,最新或20... 两会热点解读之雾霾,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雾霾热点解读  雾霾变“火了”,委员变“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