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10%~20%。儿童肥胖不仅仅是“形象”问题,更是一场影响身心健康的危机。
《院士开讲:全民健康课》第58期,武汉医学会第七届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武东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刘连忠及武汉儿童医院小儿遗传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姚辉,从内分泌和心理学角度,为我们揭示了儿童肥胖的真相与科学应对之道。
科学判断:孩子胖不判?
别再“目测”了
儿童肥胖是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管理体重不只是减脂肪,更是在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儿童肥胖的科学评判标准,主要有以下两个指标:
体重指数(BMI):体重(kg) ÷ 身高²(m²)。
腰围身高比(WHtR):腰围(cm) ÷ 身高(cm),这是筛查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的关键指标。
不容忽视的肥胖危害:伤身又伤心!
中国儿童肥胖专家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发表的权威综述表明:儿童肥胖对孩子的全生命周期都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 心血管系统:高血压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1.5-2.2倍,且影响延续至成年。
▪ 内分泌系统: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肥胖儿童成年后风险是正常儿童的2.7倍)、代谢综合征风险(持续肥胖者风险是正常人群的9.5倍)。
▪ 呼吸系统:加重哮喘,睡眠障碍及低血氧风险高。
▪ 自我认同危机:肥胖儿童身体满意度低,易自卑、自我否定,25%的肥胖青少年存在病理性身体意象扭曲。
▪ 社交困境:易遭受嘲笑、起外号、孤立甚至欺凌。
▪ 抑郁风险倍增:肥胖儿童抑郁检出率达21%,是正常体重者的2.8倍。
攻克体重难关:三大“身心处方”
第一招:运动处方
从“痛苦坚持”到“快乐上瘾”
WHO推荐每日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但研究发现,每次20分钟、每周5次的间歇性运动(如跳绳+休息循环)依从性更高,让孩子享受过程而非视为任务。
武汉医学会第七届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武东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刘连忠第二招:饮食处方
告别“热量计算”,拥抱“感官盛宴”
使用“彩虹餐盘”培养科学、快乐的饮食习惯。
红灯区(少量):红烧肉、油条糖饼等高油高糖食物
黄灯区(适量):米饭、面条等主食
绿灯区(大量):绿色蔬菜、优质蛋白、瘦肉
还有一个小妙招——家庭共餐制:每周至少5次全家一起吃饭,关掉电视,让孩子参与盛饭。 研究显示,这样的孩子蔬菜摄入量会增加 40%,因为 “自己盛的饭更愿意吃完”。
武汉儿童医院小儿遗传代谢内分泌科主任 姚辉第三招:心灵处方
构建“情绪安全网”
- 培养“延时满足”: 教会孩子“暂时忍耐,换取更大回报”(如坚持吃蔬菜,周末享受一次冰淇淋)。
- 模拟应对嘲笑: 提前练习如何自信回应(如“我胖不胖关你啥事,我跑步比你快!”)。
- 树立“成长型思维”: 关注进步,而不仅是体重数字;用积极语言沟通(“我们一起让身体更有活力!”代替“你要减肥”)。
- 明确目标: 减重是为了更健康、更强壮、更快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暑假防反弹:家庭行动指南
01
家长的示范作用
家庭习惯很关键!如果家长自己 “吃完饭就躺沙发、零食不离手”,孩子很难养成健康习惯。减重过程强调共同参与、正向引导。
02
制定 “三段式时间表”
固定作息:比如7点起、9点睡(保证10小时),和上学时差不超过1小时。
零食 “定时定量”:下午3点吃一次健康零食(比如一小把坚果 + 半杯无糖酸奶),放在透明盒子里,让孩子知道 “就这些,吃完没有了”。
03
让孩子参与 “家庭健康计划” 制定
比如让孩子自己选每周两次的 “家庭运动项目”,选一种 “暑假新蔬菜”,增加他的 “主人翁感”。
最后,请记住这两个动作:
① 用手比量孩子腰围是否超过身高一半;
② 对孩子说“你努力的样子真棒”。
更多儿童减重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