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董秘俱乐部)
7月24日,丹化科技(600844.SH)发了一则人事公告,宣布:公司副总经理宋卓被董事会聘任为新一任董事会秘书,接替因“内部工作变动”辞职的成国俊。宋卓是个资历老道的“投行派”,做过保荐代表人,当过投行总经理,看起来风平浪静的一次更替。
但如果你把这则公告放进丹化科技的现实背景里看,它就显得没那么“简单”。
一边是新董秘履历光鲜、步入高位;另一边,是公司深陷“连年亏损”“内控失守”“应收坏账”“监管函警告”……一连串合规与信任危机的交织。
站在这个时间点回头看,宋卓的“临危受命”,可能不是一场正常的“过渡”,而更像是一场治理保卫战的“战术换人”。
换董秘,换得了信任吗?
Part01
“换将”背后,一场静悄悄的交接
我们先把视角回到那份看起来“中规中矩”的公告。
宋卓,男,1975年生,北京工业大学硕士,曾在华英证券和东海证券投行部任职多年,担任过保荐代表人。近年转入实业任职,已是丹化科技副总经理。从背景来看,这是典型的“金融中坚力量入局上市公司治理”的路径,资历够、牌照全、也懂得资本市场话语体系。
而前任董秘成国俊,则是那种“穿了很多年盔甲”的老将——同时担任公司总经理、董事多年,业务和制度都绕不开他。他的离任理由写得很“规矩”:内部工作调整。但有意思的是,公告还特别强调了一点:
“公司董事会已聘任宋卓担任公司董事会秘书,交接双方已按照公司相关制度做好交接工作,因此本次董事会秘书变更对公司不产生影响。”
这么强调“影响不大”,往往就是影响不小。
尤其是,几天前公司刚刚被内蒙古证监局发了一纸警示函,剑指的正是:信息披露违规、关联交易不披露、制度不健全。而这背后主要责任人——正是董秘成国俊本人。
所以再看这场“换人戏”,你或许会和我一样,心里多冒出几个问号。
Part02
监管三连击,董秘角色成“焦点人物”
这几年,丹化科技在资本市场上存在感不强,但在监管机构眼中,却是“高频选手”。
7月24日,内蒙古证监局发布警示函指出,公司早在2022年就发生了关联交易——控股股东回购济宁金丹股权,而控股子公司“丹化醋酐”放弃了优先购买权,构成了关联交易,金额虽不大(占净资产1.3%),但应该披露。
问题是,公司拖到2025年4月才补披露,隔了整整两年。
警示函直接点名:
董事长李国方
总经理兼董秘成国俊
财务负责人蒋勇飞
三人对违规披露“负有主要责任”。
而这份函也不是“初犯”记录。早在今年3月,丹化科技就因为“三会记录缺失”“内控制度不健全”“关联交易制度缺失”被责令整改。
如果你熟悉证券监管语言就知道,一旦一个公司开始频繁出现“信息披露违规+公司治理不到位”这两个标签,董秘的位置,就成了高压锅。
换句话说,董秘这个职位,本就是“风险聚合点”,而一旦出现信披或治理问题,谁坐在那个位置,谁就必须要扛住。
在成国俊卸任之前,他已经同时是“董秘”“总经理”“监管函责任人”,这对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信任负担。
这时候换人,是减压,还是分责?答案,留给市场猜。
Part03
“投行派”上场,能不能止住连年亏损的焦虑?
表面看,这只是一次董秘更换,但更深层,是丹化科技资本故事的拐点试探。
我们来看看新董秘宋卓的背景。
他在华英证券、东海证券都曾担任投行核心职务,熟悉资本运作、熟悉重组项目,也知道怎么讲“合规的语言”,对制度边界的拿捏有经验。
这可能也是公司决定让他“挂帅”的原因之一:让更懂监管节奏的人,来管好一摊“制度问题”频出的地盘。
但问题是,丹化科技真正的危机,并不是光靠懂法、守规就能解决的。
你再看它的经营数据,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时间冻结感”。
2019年亏4.33亿元
2020年亏3.67亿元
2021年亏1.04亿元
2022年亏2.93亿元
2023年亏3.93亿元
2024年亏3.08亿元
六年累计亏掉了将近19亿元。
进入2025年,公司上半年预计继续亏损6600多万元,虽然幅度比去年同期收窄,但依旧没脱离“泥潭”。
这不是“战略失误”,也不是“行业周期”。而是一种结构性困境:
乙二醇产品价格长期倒挂,产能过剩,竞争惨烈。
草酸虽能盈利,但量小、价格波动,撑不起整体利润表。
主营收入逐年下滑,从2019年12.3亿跌到2024年只有7.7亿。
这就像是一个慢性失血的病人——不剧痛,但持续乏力。
在这个大背景下,董秘换人,虽重要,却并不是“灵药”。
Part04
董秘的时代,已经变了
坏账、关联方、应收账款:董秘“看门人”责任再被放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丹化科技近两年的财务报告里,还藏着另一个被放大的问题: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2024年报显示,公司总应收账款4343万元,坏账准备高达3280万元——相当于你出去要账,十次里有七次直接“认亏”。
更细看,会发现其中2970万元是三年以上的陈账,占比近七成。
而这些坏账中,居然还包括了两家“特别熟”的单位:龙宇煤化工、中原大化。它们与丹化科技的控股子公司“通辽金煤”存在股权关系,属于少数股东。
也就是说,这些钱,是自己人欠的。
上交所在问询函中直截了当地质疑:
为什么账收不回来?
资金有没有通过应收账款“变相输送”?
你们到底还有没有风险控制能力?
虽然公司和年审会计师都做了说明,说“不涉及控股股东和关联方资金流动”“只是商业合作困难”,但这些回应似乎难以打消市场疑虑。
因为这种“交易结构复杂 + 回款困难 + 持续往来”的组合,本身就非常容易激起监管神经和投资者警觉。
而这些问题,正是董秘要“盯紧”的第一道防线。
写在最后
董秘换人,能否推动公司治理真正改善?
一个董秘的更替,通常不仅是岗位调整,也常常伴随着公司治理层面的重新评估。
以丹化科技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司面临的是长期的经营亏损、内部控制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及时、应收账款风险突出等多重问题。监管机构接连发函,投资者持续关注。
新任董秘宋卓具备丰富的投行背景和资本市场经验,是否能够在提升合规水平、完善制度建设、修复外部信任方面发挥作用,将是公司下一阶段治理成效的关键标志之一。
换句话说,外界更关心的是:
这次人事变动,是否能够带来真正有效的治理改进和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
如果只是形式上的更替,而公司的内控制度、财务管理、关联交易披露等老问题依旧没有实质性改变,那么市场的质疑声只会持续加大。
丹化科技是否有意愿、也有能力进行系统性整改,将直接影响其在资本市场的声誉与未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