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尾闾,为候鸟筑就温馨家园
创始人
2025-08-02 16:56:08
0

  近日,黄河入海口的水势格外壮阔。在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码头的木栈道已被河水淹没一小半,游客和工作人员只能借助临时搭建的木板通道,小心登船。当前是鸟类活动淡季,视野中不见飞鸟行踪,但耳边不时传来振翅声。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远望楼码头前堆放的防汛沙袋。新华社记者王鸿硕 摄

  两周前,随着黄河口一号闸取水工程闸门缓缓关闭,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完成。调度期间,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1.7亿立方米,为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黄河河口管理局水调科科长聂莉莉回忆,20世纪90年代,黄河下游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致使这里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自2008年起,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有计划地实施生态补水调度,截至目前,累计向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16.42亿立方米。充足的淡水使盐碱水不再向上渗透,植物生存环境持续改善。

  行驶在保护区一千二管理站,道边芦苇丛已高出车身,眼前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副站长崔聘告诉记者,1997年,一场风暴潮来袭,造成土壤盐渍化,植被随之退化,鸟儿失去了栖息之所,这里一度变成一片荒滩。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内,道路两旁的芦苇已高过车身。新华社记者王鸿硕 摄

  保护区正高级工程师单凯介绍,这里的湿地生态受海洋潮汐影响,每月大潮时海水都会侵入潮间上带。每月短暂的几次海水涌入会滞留盐碱,造成盐渍化,蚕食鸟类的栖息环境。保护区在滩涂上修建隔坝与连通渠,不改变潮间下带现状,阻止海水漫入潮间上带,同时补水排盐,将大片潮间上带盐碱地恢复为芦苇沼泽。

  记者从高处俯瞰,一条笔直的隔坝延伸至视线之外,将内陆湿地与外海潮汐隔开,堤坝两侧景象迥异:一侧是平静的海面,水天一色,微风拂过,带来一丝清凉;另一侧则是广袤的湿地——水网密布,碱蓬匍匐,芦苇在水中摇曳,野鸟低掠其上,于浅滩觅食、栖息。

  良好的生态环境,每年吸引上百万只鸟儿来此迁徙或安家。这里横跨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2条鸟类迁徙路线,是候鸟迁徙的咽喉要道。保护区共有野生动物1633种、植物685种,每年有超过200种候鸟在此繁殖、迁徙停歇和越冬,其中34种候鸟为全球受威胁物种。

  今年6月,保护区开展鸟类种群繁殖专项调查。调查发现,东方白鹳今年繁殖233巢、536只,创历年新高;朱鹮繁育40只;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9810只。

黄河与渤海的交汇处。新华社记者王鸿硕 摄

  去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位列其中。

  “现在是鸟类活动淡季,但不是我们工作的淡季。”保护区科研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安东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后,保护区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与多国开展合作,分享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中国经验。今年以来,保护区同俄罗斯勒拿河柱状岩自然公园开展白鹤保护科研合作,监测分析并共享白鹤种群迁徙及越冬规律、栖息地生境质量状况等。(记者袁敏、王鸿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啥情况!4S店销售擅自变卖顾客... 前不久,李先生想换一辆新车,于是到4S店选购。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4S店销售顾问的一波操作,让他新...
奇金山:草原上的抗日英雄 新华社记者 勿日汗 哈丽娜  绿草如茵的草原上,内蒙古乌审旗革命故事讲习馆的红色尖顶庄严而肃穆。馆内...
古时候皇帝让大臣死的话 抗旨不... 你真的了解,抗旨不尊的结果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
古代六艺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为... 对古代的六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最早的六艺出现在夏朝,从中国最古...
闪耀英勇之光 转自:云南日报“全国见义勇为模范”马莲梅——闪耀英勇之光马莲梅(左一)和春城“红袖标”治安志愿者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