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看甘肃|“惜才”甘肃如何“吸才”
创始人
2025-08-02 15:02:56
0

  步入科研成果“井喷期”却面临退休的“银发一族”、正值“学术壮年”却缺乏平台支撑的青年才俊、散落于各行各业亟待挖掘的“土专家”……是什么吸引他们扎根陇原?  高层次人才难引进、留不住,是制约一些欠发达省份发展的“隐痛”。在地处西北、求贤若渴的甘肃,一项项针对当地实际探索推出的引才留才政策,正扭转着人才流失的结构性困局。

适配欠发达地区的“银龄人才”开发范式

  过了60岁,就该离开奋斗一生的事业“退居二线”吗?对于许多高精尖领域的科研学者来说,答案是否定的。“科研人才的培养周期比较漫长,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积累。对很多人来说,60岁前后正是集中出成果的关键期,因为退休中断‘科研生命’是非常可惜的。”6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雄厚说。  在甘肃现有的高精尖人才中,大于57岁的人才占80%以上。2024年11月,一项名为“银龄专家工作室”的制度在甘落地。这一政策以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企业以及各类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企事业单位为载体设立工作室,向57岁至63岁即将退休或已退休高精尖人才敞开怀抱。  今年4月,甘肃省首批13个银龄专家工作室获批成立,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寒旱农业、文物保护、中医药等甘肃特色优势领域发力。省级财政给予每个工作室100万元启动资金,设立单位按照不低于1:1的标准给予配套保障,为工作室配备不少于5人的技术团队,其中40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不少于50%。  银龄专家工作室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承担揭榜领题任务、完成企业出题项目、实现成果转化等取得经济收益,1个管理周期为3年,周期结束后将进行考核评估。领衔专家享有科研方向决定权、薪酬分配自主权、经费使用支配权、科研资源调度权,能够以工作室名义申报各类科研及人才项目。  首批银龄专家工作室的领衔专家中,多数是甘肃培养的本土人才。59岁的甘肃省中医院院长张志明感慨,此前有发达地区抛来“橄榄枝”,但他最终选择留在了熟悉、热爱的甘肃,“接下来可以放心地把多年研究成果转化落地。”  对于今年3月退休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甘肃拔尖领军人才樊廷录来说,银龄专家工作室政策堪比“及时雨”。“工作室提供了科研场所、经费等支持,让我有机会继续科研。”樊廷录说。  多位专家指出,银龄专家工作室为高精尖人才继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支撑。兰州大学原副校长、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长李玉民表示,无论是对接企业还是自主开发,这一平台都让科研成果转化更加顺畅。“今年我们计划转化10项专利,未来2到3年计划转化30项。”李玉民说。  银龄专家工作室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是依托“老带新”推动科研团队梯度建设,厚植赓续传承科研事业的沃土。“我们团队‘80后’‘90后’占一半,工作室能帮他们‘扶上马、送一程’。”樊廷录说。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甘肃省黏土矿物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爱勤表示,通过“传帮带”,领衔专家能够引导青年人才把科研同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我们工作室有30多人,‘80后’占主体,接下来有望在凹凸棒石资源改良土壤、生物制造等领域的高值化利用方面连续出成果。”王爱勤说。

打造博士后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强磁场”

  截至2024年底,甘肃在站博士后达到920人,数字的背后,是当地壮大人才队伍的久久为功。近年来,甘肃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两站一基地”数量增至149家,2020年至2024年间的博士后招收人数增加率高达159%。  兰州大学是甘肃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之一,共有在站博士后400余人。“博士后阶段是博士研究生职业生涯的起点,对未来的就业方向起到奠基作用。引育留用博士后契合甘肃省情,也能服务于长远的人才强省战略。”兰州大学人才办公室主任李鹏飞说。  2023年2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裴斌斌进入兰州大学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此后确立了将自身专业同甘肃地域特点结合起来的职业规划。“我在博士期间学习动力工程,进站后在导师建议下锁定了沙尘暴相关的力学研究,更具有实践价值。目前,已经在防护林建设、铁路建设方面有了成果落地。”  “在站期间,人社部门提供了30多万元经费补助,各类博士后资助项目款项全额叠加发放,没有后顾之忧。”裴斌斌说,自己成长迅速,还被推荐参加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目前他正申请留校,计划围绕甘肃的新能源产业发力。  裴斌斌的选择不是个例。据统计,近3年来甘肃出站博士后有69%选择留甘发展,博士后成为高校师资的重要来源。在兰州大学,近5年有110多名出站博士后留校任教;在兰州交通大学,近5年博士后出站留校率达到100%。  配套政策是留人“秘诀”。据了解,甘肃将出站博士后纳入“陇原人才服务卡”,强化社保、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等服务保障。缑三虎此前在兰州大学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出站后申报成为兰州大学药学院副教授。“我们留校渠道畅通,待遇也可观,安家费、住房补贴有40多万元。”缑三虎说。  为了推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甘肃鼓励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同各单位博士后工作站探索联合培养机制,还组织“甘肃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深入企业“问诊把脉”,越来越多人才和企业合作共赢的案例涌现。  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部副主任马静告诉记者,该企业招收的博士后均来自新材料研发、沥青路面研究、桥梁结构研究等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专业。“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们已经有大批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例如行业前沿的公路固废利用技术已在河西地区实现超过100公里的实地应用,还和省内外八九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合作。”马静说。

面向“三百六十行”搭建人人出彩的舞台

  汇聚实用技术人才,为各行各业打造“人才富矿”。近年来,甘肃在全国率先制定涵盖中小学教师、农业、工程、卫生等系列在内的70余个评价条件标准,增设应急工程、网信工程、快递网路工程和知识产权等评价专业,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职称评价体系,面向基层一线广纳“能工巧匠”。  今年47岁的姚文智来自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五蛟镇,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2007年起,他在当地带头驯化种植黄芪、柴胡等野生中药材,成立了集种植、生产、营销、物流、科研于一体的中药材企业,带动2万多户农户获益。  2023年,在当地人社部门推荐下,姚文智获评高级农艺师,属于副高级职称。“现在很多单位、高校邀请我讲课,能把农业技术推广到更大舞台。”姚文智说。通过职称加持,他对接到更多科研资源,创建了全国首家“黄芪、黄芩、柴胡、甘草”GAP仿野生种植示范基地,目前已带动全县种植20多万亩中药材。  为了避免职称评定“一刀切”,甘肃为“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量身制定评审标准,突出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截至目前,甘肃已有2万多人取得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  来自甘肃省张掖市的“90后”高级农艺师王亚东认为,时代呼唤有想法、有技术的“新农人”。“以职称为导向,越来越多农民将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大众对农民这一职业的认知也会显著转变。”王亚东说。  为快递小哥评职称,是甘肃挖掘实用技术人才的另一尝试。来自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的吕天强10年前进入快递行业,见证并参与了当地快递行业的蓬勃发展。2018年起,屡次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奖项的吕天强在人社部门的建议下参评职称,逐步从快递网路工程专业初级工程师升为中级工程师。  “评上职称后,职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都有明显提升。我成立了个人工作室,为行业培养业务骨干,还受邀为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授课,展现全面真实的行业情况。”吕天强说。  英雄不论出处。据统计,甘肃已有近3000名快递行业从业人员获评技术职称。与此同时,面向各行各业实用人才、特殊人才的新型职称评价体系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多专业型、技术型、创造型、实践型人才脱颖而出,使广阔辽远的陇原大地成为聚才新高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修建皇陵的人都被杀了,司马迁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司马迁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秦始皇陵作为中国第一位皇帝...
西南唯一 成都超级稻“宜香优...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3000万亩推广量、效益近百亿元西南唯一 成都超级稻“宜香优2115”入选两个国...
成都航空口岸61万余人次出入境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暑运过半成都航空口岸61万余人次出入境 本报讯 (代超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新小班个人工作计划 新小班个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又迎来了新的一学期,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机遇,面对新课程的改...
小小班个人工作计划 小小班个人... 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我不断从各位老教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的经验,而且对小班的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