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著
实际上邓世昌早已抱定殉国之心,他在战前曾对部下说:“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在下令“致远”全速撞击“吉野”后,他在指挥台上大声激励部下:“我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这事,不过就是一死,用不着纷纷乱乱!我辈虽死,而海军声威不敢坠落,这就是报国呀!”
《清史稿·邓世昌传》记载他大呼:“今日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与野史中的记载基本一致。邓世昌同时下令将舰上的救生艇全部抛入海中,表明了誓不生还的英雄气概和必死之志。
在大东沟海战中日舰队作战序列中,“致远”本来不是日本舰队攻击的重点,但“致远”和“镇远”一样,为了保护旗舰“定远”,毅然挺身而出,主动攻击日舰,受到日本4艘战舰的围攻,但却缓解了“定远”的压力,使得遭受日舰炮击燃起大火的“定远”能及时组织人员扑救。从作战常识看来,邓世昌和“致远”掩护旗舰,是天经地义,但是从北洋舰队内部派系来说却难能可贵。
北洋海军从建军以来就是以福建籍军官为核心形成派系,称之为“闽党”,非闽籍军官多受打压和排挤。闽籍派系的领袖人物是刘步蟾,身兼北洋舰队提督衔右翼总兵,实际经常代替丁汝昌主持北洋舰队的日常训练,在大东沟海战中代替受伤的海军提督丁汝昌升起右翼总兵旗指挥作战。但在事关大局的紧急关头,邓世昌没有心存派系不和的芥蒂,舍身去掩护刘步蟾统率的“定远”,作为“闽党”领袖的刘步蟾在目睹这壮烈一幕之后,不知该有何感想?曾有人检举邓世昌处罚舰上水兵致死,刘步蟾极力主张治罪于邓世昌,后由于查无实据才作罢。邓世昌非福建籍,更由于他清高孤傲、洁身自好,而受到闽籍将领的排挤,竟因此而不能去英国留学,使他抱憾终身,这其中有可能刘步蟾起到了某些作用。
邓世昌未曾留学,但从马尾船政学堂毕业后,很早就上舰担任管带(舰长),靠实践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官。他的殉国,从光绪皇帝到李鸿章都是觉得非常痛惜的。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为其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也有考证非光绪所撰),并赐予邓世昌“壮节”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朝廷抚恤也超出规格,赐遗属10万两白银。他的军衔也较高,为提督衔记名总兵。清朝规定汉人武将阶级最高为提督,依次为总兵、副将等,邓世昌的实职阶级为“中军中营副将衔管带”。北洋海军最高指挥官丁汝昌才是提督,但是丁汝昌在刘公岛服毒自杀后,朝廷并没有给予抚恤和赠衔。
笔者依据有关邓世昌的记载来分析,邓世昌的性格大概有些孤傲,不合群。这大约也是导致北洋舰队中几乎一统天下的闽籍将领看不惯他的原因之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