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奋起反抗。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以戏抗倭,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决心。
梅兰芳《抗金兵》
尚小云《梁红玉》
程砚秋于青龙桥务农
荀慧生《荀灌娘》
梅兰芳
蓄须明志抵外敌
1932年,京剧大师梅兰芳以梁红玉抗金的故事为题材,编演了《抗金兵》。该剧的情节是:南宋时期,金兵大举南侵,企图渡过长江直取江南。时任润州(今江苏镇江)守将的韩世忠与夫人梁红玉,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决心以家国大义为重,誓死捍卫疆土。当韩世忠与梁红玉得知金兵已达长江北岸,梁红玉以巾帼之智辅佐丈夫,两军在金山江面展开激战。梁红玉亲登金山之巅擂鼓助威,其铿锵鼓声振奋军心;韩世忠则率二子冲锋陷阵,与金兵展开殊死搏斗。此役以少胜多,极大鼓舞了宋军士气。在黄天荡之战中,韩世忠夫妇指挥若定,宋军将士奋勇杀敌,终将金兵围困绝地,宋军大获全胜。
这部剧在上海公演时,全场观众潸然泪下。梅兰芳的《抗金兵》,演的内容虽是抗金兵,实则号召民众抗日兵,对当时人民的抗战情绪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在南京上演时,观众买票时把售票窗口都挤坏了;《抗金兵》在嘉兴南门梅湾戏院演出时,人山人海,万人空巷。
《抗金兵》之后,梅大师宣传抗日的步伐不曾停止。不久,又一部借古寓今的新剧目《生死恨》诞生了。该剧改编自明代传奇《易鞋记》,以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为背景,讲述士人程鹏举与少女韩玉娘被金兵俘虏后历经磨难、最终生离死别的故事。梅兰芳通过剧中金兵的烧杀抢掠,南宋百姓的流离失所,暗指日军的暴行,特别是韩玉娘这一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的塑造,隐喻中国人民誓死抗争的精神。剧中韩玉娘在国破家亡中遭受的苦难,以及她劝夫投军、坚守民族大义的行动,激发了观众对侵略者的愤慨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成为唤醒全民抗战意识的艺术号角。
这出历史剧,以男女主人公的生死诀别结束,梅大师创新性地融入“旦角穿富贵衣(补丁衣服)”等手法,强化了抗战主题的悲剧性与深刻性。以个体悲剧折射全民族之苦难,激发观众对侵略者的愤慨。《生死恨》于1936年2月在上海天蟾舞台隆重首演。之后,此剧每一演出,观众便奔走相告,场场客满,一票难求。
再说梅兰芳大师抗战期间蓄须明志的事迹。1937年末,淞沪会战失败,日寇占领上海。当时梅兰芳正居家,日寇派人请他到电台讲话,企图让他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梅兰芳以即将赴香港和内地演出为由巧妙回绝,并决心尽快离沪赴港。从1938年春到1941年冬,梅兰芳在香港隐居三年。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为避免被日本人利用,梅兰芳留起胡子、蓄须明志,并果断离港,辗转回到上海。得知梅兰芳回到沪上的汪伪政权,立即派人游说邀请他担任团长,率剧团演出,以庆祝“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梅兰芳再次以蓄须为由拒绝。敌伪又提出让梅兰芳出面讲话,他自己注射三针伤寒预防针,以患重病搪塞。当敌伪再次派人前来时,见梅兰芳高烧不退,只好悻悻离开。
数年中,梅大师未登台演戏,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梅兰芳只得变卖北京的房产及家中珍贵古董以维持生计。日伪当局以金条、金钱为诱饵,以换取梅兰芳的登台,但被其严词拒绝。上海的几家戏院老板得知梅兰芳的困境,纷纷邀请他演出,然而,为了自己的铮铮誓言,梅大师都一一婉拒。为了维持生活,他决定以售画为生,毕竟他的国画也曾得到多位泰斗级画家的教授和指点。梅兰芳卖画所得资金,不但能够解决全家的生活开支,还有一部分余资用于资助剧团中生活更为困难的同仁。抗战胜利后,隐居八年的梅兰芳大师才重返舞台。
尚小云
南北呼应显峥嵘
当梅兰芳大师在上海盛演《抗金兵》时,尚小云则在北京演出了同一题材的《梁红玉》,根据传统戏《玉玲珑》《战金山》改编而成,前文后武。《梁红玉》前半部写同样生活在底层的梁红玉与韩世忠邂逅相遇、互相爱慕,经过种种波折,最后终于结为夫妇的故事。这一部分尚小云以青衣和花衫行当应工,有大段的演唱。尚小云有“铁嗓钢喉”的美誉,唱腔高亢嘹亮,跌宕遒劲。在表现梁红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时,又运用了花旦的技巧,做工婉转多情、玲珑剔透,将人物的复杂心理曲曲传出。
下半部分,韩世忠与梁红玉都成为将军,在金山梁红玉擂鼓抗金兵的场面,这也是全剧的重点。这一部分侧重于武,尚小云以刀马旦应工,在宋金交战的“战金山”一折中,尚小云充分发挥他武技精湛的特长,完全可以与大武生媲美。梁红玉身披特制软靠一出场的“起霸”,随着响亮的昆曲曲牌,载歌载舞、工架沉稳、气魄雄浑、精神饱满、声调洪亮,举手投足都带出飒爽英姿的女元帅的风范。大战开打,炽烈紧张,梁红玉与金兀术的一套“快枪”,尚小云发挥他幼年习武生的雄厚基础,打得如风如雨,令人目不暇接。打众番将时的快如疾风,抽金将龙虎帅“肘膀子”的干净利索,都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梁红玉胜利后的耍枪下场,抡动如飞,犹如梨花片片,一连串的鹞子翻身,快速异常,宛如大鸟飞舞,让观众感到宋军的英勇刚健、金国兵将的不堪一击。
更精彩的是后面梁红玉的击鼓,在昆曲曲牌《将军令》的伴奏下,击鼓三通、特色鲜明,不但鼓声铿锵,而且轻重缓急、跌宕有序,指挥了宋军奋勇向前,有力鼓动宋军高昂士气,大大加强了这一场战斗的感染力。
程砚秋 荀慧生
智勇双全有傲骨
另一四大名旦程砚秋的抗日事迹,亦是感人至深。1937年的年末,北平抗日呼声高涨,日伪当局企图利用举办一场大义务戏来粉饰太平,尤其令人发指的,这场义务戏竟然以“支援皇军、捐献飞机”的名义演出。当来人邀请程砚秋时,他掷地有声地说:“我不给日本人唱义务戏,我不能叫他们拿着钱买飞机去炸中国人,我不唱!谁愿意唱,谁去唱。我程某宁死枪下,也绝不演唱!”
程砚秋没有参加这场所谓的大义务戏的演出,日伪当局怀恨在心,伺机报复。1941年的一天,程砚秋乘102次列车从上海天蟾戏院演出归来,在前门火车站下车,几个便衣伪警在罩棚下围住程砚秋,不容分说就重重地扇了程砚秋一记耳光。程砚秋只觉两耳嗡嗡直响,接着这伙人就是一阵拳打脚踢。程砚秋从小喜爱武术,师从多位武术名家,具有很好的拳脚功底,他忙挥拳还击,几个回合下来,便衣伪警挨了不少拳头。程砚秋乘机向出站口跑去,脱离了险境。这一次的遇袭,程先生的左耳耳膜被那一记耳光震破,手上的金表也丢失了,拉回来的戏箱都被刺刀捣毁,连场上用的单皮鼓的鼓面都被刺刀划破。
日伪当局还不肯罢休,他们限制程砚秋灌唱片发行;还限制程砚秋的演出,想从经济上逼程砚秋就范。但深怀民族大义的程砚秋,一不做、二不休,决定谢绝舞台、弃艺务农。他告别了城里报子胡同的大宅院,到北平西北郊的青龙桥开始了务农生活。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程砚秋换上了劳动服装,下地干起了农活。之后,日伪还不断地找程砚秋的麻烦,幸而没有抓住什么把柄,他再次安然脱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程砚秋才又重返京剧舞台。
另一四大名旦荀慧生,平日是以风花雪月的花旦戏见长。抗日战争时期,他也创作了文武兼备好戏《荀灌娘》。戏里说东晋襄阳太守荀崧之女,13岁的荀灌娘,在城池被叛军围困时,女扮男装,突围至荆州求援,最终智破敌军的传奇故事。荀灌娘在行当上融合青衣的唱、花旦的做、刀马旦的武打,展现文武双全的少女的家国情怀。当时《荀灌娘》演出非常火爆,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古为今用,以史育人的效果,为宣传抗日斗争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