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招商、中海、金茂到华润、金地、万科,有些企业的组织变革已经结束,有些才刚刚开始!
2025年,地产行业的余震还在晃。
“组织架构调整”早不是新鲜词,却每次都让人心里一紧。外人看的是数字震撼,只有局内人才懂,这背后是 “精神 + 心理” 的双重煎熬。
前几天去金地,有人跟我说:“从20多岁小伙到40岁骨干,个个背后都是家,可我们没辙。”
现在地产人最怕的不是“写PPT写到退休”,是“根本熬不到退休”。行业不缺新人,也留不住老人,这才是最扎心的现实。
华润动了,万科动了,现在金地也动手了。这场调整,其实才刚开始。
先敬所有还在地产里硬扛的人。
表:房企2025年组织变化
近期,咱来聊聊华润、万科和金地。
有的房企局势已相对平稳,有的却才刚要“动真格”。
华润身为大央企,而万科、金地被称为“大湾区”之光,可如今在大湾区的舞台上,“华发、越秀”崭露头角,真可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NO. 1|壹
华润:大家都在改,改总比不改强
在保利、中海、招商完成调整后,华润也悄然行动起来。其调整内容换汤不换药,重点在于弱化大区平台职能,强化总部与城市公司的直管模式。
在组织调整中,华润的核心方向是弱化大区平台职能、强化总部与城市公司的直管模式:住宅开发业务大区层级的投资、营销、设计、成本、工程、财务等关键职能被全部取消,相关权限或收归总部、或下沉至城市公司,大区平台作用大幅削弱;商业业务大区则仅保留商业综合体开发、供应链、人力、党建、审计法务等职能。
与此同时,管控模式也迎来变革,20 位城市总直接向集团总部汇报工作,区域重组还带来部分城市负责人的调动。
原因很简单:大家过得差不多,人员有点多了
2024-2025上半年,华润、中海、保利、招商四家房企的营收和销售额基本处于同一区间。华润置地31.9%的净负债率仍处于较低位置;2025年1-7月销售金额为1236亿元,处于行业领先。
表:四家房企的基本情况
2025年上半年,华润置地全口径销售金额为1103.0亿元,虽然排在行业第三位,但同比去年销售金额下降了12%。
销售金额少了,人反而多了!2024年华润置地的员工数较2023年增加了4127人,增幅6.69%,成本逆势增长了。所以现在,华润的调整聚焦在砍除冗杂人员,提高人效。
在2025年新年致辞中,华润置地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李欣明确表态,2025 年将持续深化组织变革,完善总部、大区一体化管控机制,凭借扁平高效的组织模式,完成年度经营目标和管理任务。
来源:网络后续是否还会有进一步动作,得看年度经营目标的完成状况了。
NO. 2|贰
金地:这步棋,走得是壮士断腕的决绝
来源:网络前几天去金地集团,办公区里大家心态还算稳。路过30楼营销部走廊时,瞟到三个红色吉祥物排排坐,模样记不清了,只清晰记得上面都写着“平安、平安、平安”——这三个字,像是整个团队当下最朴素的期盼。
作为“招保万金”的老牌玩家,金地曾是业内出了名的“温情派”。在金地之前的办公大楼里,员工可以享用足球馆、瑜伽室等设施,曾让多少房企人羡慕,员工稳定度和满意度一直居高不下。但在行业下行的红尘里,这份温情渐渐成了负担。
为了能更好地给予员工温情,金地走到了改革的路口。
这场改革就三个字:集权、砍区、并城。
总部集权强化管控:合并工程与成本管理中心,撤销监事会办公室,新设供应链管理中心与综合审议小组;管理层工作小组从 5 个精简为投资、绩效两大核心小组,总部直接制定城市公司 KPI 并实施穿透式考核。
区域弱化打破壁垒:全国七大区域经两轮整合最终形成华南、北方、华东、中西部四大战略大区,取消大区投资决策等核心职能,仅保留督导、审计等辅助权限,管理模式从 "三级管控" 升级为 "2.5 级扁平化架构"。
城市合并聚焦核心:业务收缩后整合为十大地区公司(北京、深圳、广州等),资源向一线及强二线城市倾斜。
至于调整是不是到头了?
我们判断金地处于企稳阶段,公司运营正趋于稳健。
一是2025年债务压力已好转,2025 年公开市场到期债务仅剩 5.6 亿元,较 2024 年的 200 亿元偿付规模下降 97%。
二是金地布局谨慎,不盲目冲业绩。这一战略使其在行业下行的冲击下仍屹立不倒,2024年的营收虽然下滑,但还有753.44亿元;公司在今年年初宣布重启拿地,步子迈的还是比较谨慎,仅拿下两块地。
三是深耕的都是核心一二线,没有下沉三四线城市,存货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广深这些城市,风险性较小。
金地在经历风浪后更懂得敬畏土地、珍惜机会。最难的一步已经迈出去,金地的未来,值得等个好结果。
NO. 3|叁
万科:深铁操刀,来得不算意外
2024年万科股东大会现场
作为深铁入驻后的首次动手,该来的总归躲不掉。
深铁接手万科后的第一波大动作,最猛的一招来了 —— 所有区域公司直接撤销,原来的城市公司重新打包成 “区片总公司”。
说起来,这轮调整前,万科的组织架构是按 “体量” 划分的,有北京、华东、华中、南方、西南 5 大区域公司,广佛、上海两家公司由总部直接管,再加上东北、西北两个总公司,形成 “总部 — 区域 — 城市” 的三级管理链条,层层往下走。
但现在,这套玩法彻底变了。
过去散在区域、城市公司的采购、信息、人力、法务这些 “后台权”,全被总部收走统一管;以前靠 “合伙人制” 搞出的灵活劲儿,换成了 “集中调资源、统一做考核” 的硬规矩,一线团队只专心干项目就行。
说白了,就是总部把权力往回攥。
最颠覆的是区域老总的角色。
以前,像北京区域的曹江巍、华东区域的吴镝这些 “老万科”,在地方摸爬滚打二十年,手里握着资源分配、团队搭建的实权,堪称 “区域操盘手”,当地要做什么战略、拿什么地、拍什么板,他们都能说了算。
现在呢?角色直接反转 —— 从 “定方向的” 变成 “干执行的”,战略制定的活儿,彻底没了。
至于新冒出来的 “区片总公司”,也不是原来区域公司换个名。更像个 “临时协调员”:只管项目落地、运维这些具体事儿,战略怎么定、预算怎么批,全听总部的。
这么一来,城市公司想做事,得死死盯着总部;区域原来的 “中枢大脑” 功能,变成了单纯的 “执行手脚”。
强中心” 时代,真的来了!
更深层的逻辑,是深铁要“控盘”。万科公开债券兑付基本靠深铁兜底,今年以来,深铁集团已累计向万科提供了7次股东借款,涉及借款金额共约226.88亿元。就在刚刚7月30日,万科又发公告说,深铁又借8.69亿给它。
从财务数据看,万科 2025 年偿债压力依然显著。年内到期或行权的境内外公开债务合计达362.4 亿元;2025年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00亿元-120亿元。7月28日又把上海金桥万创中心卖给了昆山国资,售价14亿。
销售端呈现明显收缩态势。2025 年上半年虽实现销售金额691.1 亿元且回款率超 100%,但同比 2024 年上半年的1612 亿元少了将近1000亿。
然而,将民营房企转型为 “半城投” 模式绝非一蹴而就。
深铁对方科也是提供了不少帮助了,但是一切都是有条件的。万科的改变,才刚刚开始。
<研究与业务交流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