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童话》剧照。
暑假,厌学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都松了一口气。但孩子为什么厌学、压力大、没有自主性和活力呢?怎么能在假期中陪伴厌学的孩子重新恢复心力呢?
在《成为孩子心理养育高手》一书中,心理咨询师萨林娜和赵璇指出,孩子的厌学、失去活力,主要是因为在生活和学习中被扼杀了自主性,通过为孩子“去标签”、让他们不要害怕犯错等方法,可以陪伴他们恢复心力。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摘自《成为孩子心理养育高手》一书,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原文作者 | 萨林娜 赵璇
《成为孩子心理养育高手》作者:萨林娜 赵璇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5年3月
孩子被扼杀自主性就会失去活力
孩子为什么会失去活力,为什么会躺平厌世?就是因为他活得不自主,人生的方向盘不在他自己手里面。他的人生是被动的人生,是被安排的人生。这样的孩子经常说的是什么呢?没劲,没意思,活着没意思,生活没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被养育的过程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的生命力被剥夺了,他的自我、自主性、自我认知、自尊心、自我荣誉感被摧毁掉了。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常是被打击、被否定的。他的一个又一个精神生命——也就是他的心愿,他想做的事,一颗又一颗梦想的种子——在不断地被杀死,不断地破裂,然后释放出死能量。慢慢地死能量占了上风,战胜了生能量,这个时候很多问题就会呈现出来: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
很多家长直到孩子走到这一步了才发现,好好的孩子怎么出了问题?这时候才想,我该怎么给孩子鼓劲,怎么让他重燃斗志,怎么让他更有上进心呢?说得重一点,其实已经有点晚了。因为孩子不是一下子变成这样的,孩子的自主性、活力,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百折不挠,怎么摧残都不会少。
《岁月的童话》剧照。
自主性是一个很宝贵也很脆弱的东西,是很容易被打击掉的。比方说孩子有一个心愿,第一次提时你否定他,第二次他可能还会再提,然后你再嘲笑他、羞辱他一下,第三次他可能还会鼓起勇气再提一次,这时候你又嘲笑、批评他,那么,这个心愿从此就被杀死了。如果再给他贴上一些很负面的标签,孩子很可能就会把这些标签内化。在他未来的人生之中,当他再想要跃跃欲试,想尝试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这些标签可能就会反过来对他说:“你算老几,你个窝囊废,你个没用的东西。”父母无意间说的一些话,是会被孩子内化的。对于已经躺平、已经自我放弃的孩子,想要重燃他的斗志,想让他重新有自主性和内驱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他内心这些标签揭掉。
和孩子玩“去标签”游戏
我曾经带领一些青少年做一个“去标签”的游戏。我准备了一张很大的纸,让一个孩子躺在那张纸上,然后其他孩子给他画出一个人形。我会让这个孩子回忆所有他能记起来的负面的评价和论断,不管是家长、老师、同学还是其他人对他说的,也包括他自己内化到心里不断对自己说的。在游戏中,每一个孩子都认真地写,用小便签纸,一句一句、一个词一个词地写,然后贴到刚才画的自己的人形上。参加活动的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我发现他们每个人都写了厚厚的一摞纸。我很痛心,他们才这么十几年的生命,就已经承受了这么大这么多的恶意。这些标签如果不处理,会一直留在孩子的心里,即使当时这样说他的那个人已经去世了,他也仍然会捡起那一根曾经抽过他的鞭子,继续抽在自己的身上。这是多么遗憾也多么让人心痛的一点。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有厌学、躺平和厌世的问题,那我们可以认真回想一下: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个缩手缩脚、自我批评、自我否定的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觉得活着不那么好玩了,不再每天充满希望、充满快乐地活着?如果你能追溯到某个时刻的话,可以进一步想一想那个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孩子都承受了什么,以至于让他有了这么巨大的变化。
《岁月的童话》剧照。
我们可以去和孩子进行更深的交流和讨论。如果孩子足够信任你的话,他会愿意打开自己的心灵,然后把这个过程中别人对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甚至父母对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让他对自己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认知,贴上了一些不好的标签等真实情况和你分享。高考或者中考前都会有很多孩子来寻求辅导。他们都很上进,也很想学好。但是,每当快要考试或是面对压力的时候,他们会不断地自我攻击,脑子里会有各种声音出来,“你就是不行”“你虽然平时学得还挺好,但一考试就发挥失常”“你就是心理素质差”,等等。每当想要去行动、想要去挑战一个目标的时候,他们的脑海中都会浮现这些扰乱他们的声音。而这些话就像一个个毒瘤一样,会妨碍孩子生命的成长。
有智慧的家长会帮助孩子做一个全身扫描,帮助他看到他小小的生命里面承载了哪些标签化的评论,承载了多少自我攻击。一个孩子最终有没有内驱力、能不能有长远发展的动力,就在于他做事情是为自己而做、愿意做,还是他不想做但不得不做。这一点在生命最初的阶段,在孩子小的时候,看不出太大的差别,但是到青春期后,这个差别会越来越明显。
有内驱力的孩子,他知道他做的这些事是为自己而做,是他喜欢的、想要做的,是他想实现的目标。他自己会把时间、学业甚至人生都规划得比较好,因为他感觉到自己是有这个主动权的,因为他被允许做选择,被允许犯错,被允许不完美,也被赋予更多的机会试错。他内心很笃定:虽然我不够完美,但我仍然是被爱、被接纳的。这样的孩子,他未来的人生一定会越走越敞亮。
也有一些孩子,从小没有太多的内驱力和自主性,或者说他们的自主性被剥夺得太厉害。传统养育方式习惯于剥夺孩子的自主想法、创意和心愿,让他们屈从于养育者或者教育者的意志,按照大人的心愿去做:如果你顺着养育者的心愿做了,你听从了父母的话,那你就是听话的好孩子。这真的是一种特别差劲的养育方式。孩子非常聪明,他会不断调整自己来回应大人的期待,用自己的顺从得到大人的夸奖,从而获得更多的爱。但他自己呢?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压抑,为父母活、为老师活、为了达到期待而活。孩子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丧失掉自主性的?请家长们帮孩子一条一条地捋出来。那些压着他的负面评价,那些剥夺掉他的自主性和内驱力的过程,我们可以帮他一个一个地否定掉,一条一条地告诉他不是这样的。里面有一些内容是我们家长自己传递给孩子的,常见的有“你看你,就是不如别人好”。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我们要去承认和面对,并且要和孩子道歉:“对不起,妈妈那个时候对你说过这样的话,让你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孩子,让你觉得自己很差劲。我很后悔这样说,但我知道现在已经没有办法收回了,这样的话已经对你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伤害了。妈妈此刻郑重地告诉你,你不是这样的,你有很多自己的优势,你是有力量的。妈妈错了,希望你不再受这一句话的影响,希望你释放自己,好好地往前走……”
《岁月的童话》剧照。
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可能都会有几十条甚至上百条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如果我们能够跟孩子有一个深入的联结,就可以帮助孩子一条一条地梳理清楚,然后让他看见,这些评价和标签都在限制着他,但这些都是偏见和谎言,不是事实。那事实是什么?我们一起来面对。如果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而且孩子受这些东西影响的时间太久了,那么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帮孩子一条一条地把这些偏见和谎言揭开,把孩子释放出来。所以第一步,我们需要先来处理负面标签。
不怕犯错是做事情的前提
第二步,让光照进来。一个缺乏生命动力的躺平厌世的孩子就像躺在一片黑暗之中,当我们把压着他的大石头一块一块地挪去之后,我们需要让光照进来。
什么是光?就是无条件的爱,就是人和人之间真实的爱和接纳。在前面的章节讲到自我决定论时也谈到,一个孩子愿意去探索这个世界,愿意去完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去完成做事情的闭环,让他的精神生命一个一个地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需要什么呢?就是安全感。那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他是被爱的,他是安全的,所以他不怕犯错。
不怕犯错是做事情的前提,因为只要怕犯错,怕做不好,就一定不敢去冒险,不敢去尝试,一定会故步自封、缩手缩脚。那么他为什么不怕犯错呢?因为他心里有底气。这份底气是从哪里来的?就是爱。如果我们帮助孩子完成了第一步,挪掉了那些压在他身上的大石头,那么第二步就是要学会充分地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其实爱本身就是无条件的,任何附加条件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我们要让无条件的爱像光一样,照透孩子一直藏身的那片黑暗,让他看到光,让这个光成为他的勇气和力量,让他的心理营养更快恢复。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和孩子建立起真实的、深厚的,无条件的爱在其间流淌的关系,会给孩子接下来重燃斗志、重获内驱力打下一个很坚实的基础。
《岁月的童话》剧照。
第三步才是规划他的学业目标。如果没有前两步的基础,规划出再好的目标,孩子也只是迫于压力去做,做的过程就会非常艰难、非常痛苦。但如果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再去引导他,让他的学业服务于一个更大的人生目标,他就不会觉得学习只是为了完成考试,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他才能真正调动内心的力量去好好对待学业。传统的教育常常是比较短视的。老师和家长会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因为学习好了才能考一个好大学,考了好大学才能有一个好工作,有了好工作才能赚到更多的钱,才能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我们自己都是过来人,可以想一想,我们把这些目标都实现了又怎样呢?到头来可能仍然不幸福,仍然精神焦虑紧张,各种关系处理得一塌糊涂。我们很多时候把自己的人生活小了,其实可以活得更大、更宽广、更美、更精彩,更能够去造福别人。这样的人生才活得更有价值吧!
我们可以看看自己想要活成的人生的样子,然后带着孩子一起去看他想要实现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当看到那个远景的时候,我们再引导孩子去思考:如果想要实现这样的远景,当下可以做些什么。学业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当下你自己最能使上劲的部分。这个阶段不长,你要抓住现在可以无忧无虑地学习的机会,因为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所学的点点滴滴都在为未来那个更大的蓝图服务。
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明白这个道理:考个好成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妈妈希望你不要浪费掉大脑最活跃、最旺盛,记忆力最好的这个阶段,希望你在这个阶段为着你未来要做的那件事去积累。如果我们把这些告诉孩子,那么在引导他去规划人生蓝图的时候,他会自动把学业这个部分放在这个大的蓝图里面。然后,你也可以告诉他不同学业的起点,分别离他实现他的梦想有多大的距离。这些功课是家长需要提前去做的,用数据、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地和孩子好好沟通。
《岁月的童话》剧照。
必须强调一点,你只有建议权,你只是去启发孩子,最终一定是他自己来做出决定:我要做成什么事业,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很明确这个是我要去的方向,而目前学业是我通往这个目标的必经之路,所以我要全力以赴提升我的学业。这样的目标确定之后,家长能做的就是不断鼓励孩子,不断带他去他想去的那个愿景之中,看一看,感受一下,不断给他情绪、能量的支持。
我们还可以用我们的智慧去帮助孩子做一些小事的规划,让他体验实现了一个小目标的喜悦。比如孩子想在期中考试中提升40分,我们可以帮他规划一下每一科需要提升多少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作为朋友去和孩子一起讨论和规划,助力孩子完成一个小的目标。一个个小目标累积下来,会越来越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成功的次数多了,他就养成了成功的习惯,然后他的畏难情绪、畏惧心理就慢慢地消除了。
上一篇:史诗级爆发!最牛基金榜单来了
下一篇:24岁男子因快递退货纠纷刺伤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