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120年历史的评剧、诞生170余年的内联升制鞋技艺,这两项国家级“非遗”,将熔炼在中国评剧院原创剧目《步步高升》中。8月18日至19日,《步步高升》将在天桥剧场首演,目前,已经整体上“拉起架子”的剧组正在对作品进行精细排练。
《步步高升》排练中。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原创评剧《步步高升》由中国评剧院与北京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共同制作,故事以“内联升”百年老字号历史为蓝本,通过双时空叙事演绎串联清代与现代:清末匠人孙振廷遭东家驱逐后,因“朝靴救驾”名震京华。他创立“高陞坊”,却在官商倾轧中险遭断手危机,最终借御制龙靴扭转命运。民国初年,高陞坊顺应时代转型,以礼服呢千层底圆口布鞋再创辉煌。百年后,孙振廷七世孙、现代传人孙玉海力推AI生产线革新非遗工艺,在探索企业转型的同时建成中国布鞋博物馆,化解传承危机,圆满祖辈夙愿。
8月1日下午,位于劲松一间的排练厅里,铿锵锣鼓敲得震天响,一段对簿公堂的戏正是剑拔弩张之时。孙振廷被老东家诬陷创立高陞坊的银子是偷盗而来,有苦难言,用刑之际,御制龙靴的旨意从天而降,救下了他的一双巧手。导演王晓鹰反复地坐下、站起,穿梭在演员间,从中心到角落,几乎一句一调:老东家逼问孙振廷的感觉不太对,不能太急,但要拉高音量、加重语气,几步之内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看热闹的衙役不能杵着不动,“想笑又不敢笑,不笑又忍不住”,但交头接耳的幅度要适当;还有整体的节奏、进退的气口……一个多小时“抠”下来,原本板板正正的一场戏变得活跃生动了许多。
中国评剧院一级演员于海泉分饰孙振廷、孙玉海两角。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戏曲有很多程式化表演的内容,这是一代代前辈艺术家琢磨、积累、发展下来的精华,与传统老戏的情感是贴合的,而排练原创新戏,我们一方面要借用程式,同时也希望能把人物甚至是龙套的反应都表现出来。”王晓鹰说,执导过大量戏剧作品,他坚信舞台作品的张力和震撼感“是靠演员表演出来的,所以该准确的地方,一定要细抠”。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综合考虑故事情节、人物逻辑后再来看待表演,用“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心态提炼角色的一举一动,是中国评剧院一级演员于海泉在《步步高升》排演中格外珍惜的一大收获。“对我们来说,把文字从剧本上‘揪’起来,从正反面看,再从左右面看,是之前想象不到的一种体验。”于海泉说。剧中,他一人分饰清代的孙振廷与现代的孙玉海,如何更清晰地在两个时代、两个角色之间“掰开镊子”,是正式见观众前他与主创团队需要一直锤炼的功课。
王晓鹰同时透露,《步步高升》的剧本几次易稿,在清代、现代的戏份间做了不少平衡与修改,总体来看,这是一部很有民间传奇色彩的作品,而它的诙谐有趣,也与评剧的剧种特色相得益彰。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