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秦小杰
人物档案 李雨霏
毕业院校:广州市斐特思学校
录取学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学术竞赛荣誉:
2024英国生物测评(IBO)全球金奖
2024英国生物奥林匹克(BBO)全球金奖
2024英国化学奥林匹克(UKCHO)全球银奖
当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跃上屏幕时,李雨霏盯着“重要通知”4个字愣了半晌,颤抖着手点开邮件,她和母亲陷入沉默——没有预想中的欢呼,只有恍惚的不真实感。这个把“生物学家”当作童年梦想的女孩,或许还未意识到自己刚刚叩开了一扇怎样的“门”:这所常年位居QS世界前十、被称为“欧洲麻省理工”的顶尖学府,其本科项目对国际学生向来“门槛森严”,而李雨霏用十余年的时间将动物园栏杆外的好奇,酿成了这张珍贵的入场券。
一场持续十余年的“生命观察”
“我大概是在动物园里泡大的。”李雨霏幼年住在北京动物园旁,每个周末她都要钻进园里,从河马池到爬行动物馆,一待就是一整天。
“那时我特别迷河马和犀牛,后来又迷上了蜥蜴,总觉得它们身上藏着数不清的秘密。”哪怕下雨下雪,她也能从开园待到闭园——那些看似随性的闲逛,在她看来是“最自在的放松”:“不用刻意记知识点,只是看着动物们互动,像悄悄闯进了另一个世界。”
来到广州后,命运仿佛格外眷顾这份热爱——李雨霏的新家竟搬到了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附近。这份“动物园缘”让她的观察从未中断:北京的河马与广州的老虎,不同园区的体验像拼图,一点点拼出她对动物世界的认知。
母亲递来的沈石溪动物小说,更让李雨霏懵懂的喜欢有了方向。“书里的科学家钻进雨林追踪金丝猴,那时我第一次觉得,‘和动物打交道’真能成为职业。”合上书时的心跳,李雨霏至今清晰:“当场就把‘生物学家’当成了梦想。”她告诉记者。
从“浪漫想象”到“理性拆解”
真正让兴趣落地的,是高中时在华南农业大学的课题研究。十一年级时,李雨霏和同学在导师指导下关注稻田福寿螺危害,从课题探讨到实地实验,再到筛选样本、分析数据,一步步触摸科研的真实模样。“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土壤里的益生菌时,我突然懂了:生物学不只是看动物,更能解释微小生命的运作。”这次经历,让她对“生物学家”的理解从“冒险家”变成了“探索者”。
学术路上,“自学”是绕不开的关键词。初中备战生物奥赛时,李雨霏第一次直面远超课本的知识量。“厚厚的资料堆在桌上,老师不可能逐页讲,只能自己‘啃’。”最初常陷入迷茫:阅读速度跟不上,知识点记了又忘,更厘不清框架。后来她摸索出节奏: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对着教材目录划分重点,“哪些要精读,哪些可略过,心里渐渐有了数”。这套方法,让她在短时间内消化了大量课外知识,也成了应对复杂课题的“利器”。
EPQ(扩展项目资质)的经历更让李雨霏尝到科研的辛苦。“生物发光”课题源于《深海有光》的启发——海洋生物学家Edith Widder对科研日常的真实描述,让她初识海洋生物学与生物发光领域。但冷门课题数据稀缺,“那段时间特别煎熬,天天翻文献找数据,好几次想过放弃”。凭着一股倔劲,她独立收集、处理数据,最终完成几千字论文。“论文定稿时,成就感难以形容——原来靠自己也能解答陌生的科学问题。”
一路走来,李雨霏很感谢学校提供的资源:“从生物竞赛拓展课程的专业指导,到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课题的机会,再到实验室设备的开放使用,斐特思都为我的学术探索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如今,她正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开学做准备:补物理、背德语专业词汇,“毕竟本科是德语授课”。对未来,她满是期待:“想顺利读完本科,再读硕博,进科研组看看真实的科研是什么样。”
从北京动物园的好奇孩童,到长隆雨幕中观察老虎的少女,再到即将踏入顶尖学府的追光者,李雨霏的成长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对生物的热爱——这份热爱,让她耐得住重复实验的枯燥,扛得住自学攻关的压力,也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闪着探索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