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戴小巍 通讯员毛阳)近日,当湖北省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检察院检察官任丽再次来到明明(化名)家时,空调安装师傅正忙着安装空调。站在一旁的明明奶奶满脸笑意:“空调是明明这个月发工资买的,他真的长大了。”
父母离异后,明明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16岁时,他因盗窃罪被法院宣告缓刑,在高新区接受社区矫正。
今年2月,该院开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任丽注意到了这个“叛逆少年”。因一次未经批准的擅自外出,明明受到了社区矫正部门的警告处分并被转入严管级别。这非但没让他收敛,反而激起了他更强烈的抵触情绪。“我就是出去透透气,凭什么管这么严!”
“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原因?”抱着这样的念头,任丽翻阅了明明的档案,发现隔代沟通的障碍、关爱的缺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都是如今明明“反叛”的导火索。针对这种情况,高新区检察院建议社区矫正部门建立帮教小组,联合人社等部门实施个性化帮扶措施。
“一开始建立信任是比较难的,我们要理解他,而不是去说教。”任丽介绍,开展心理疏导时,明明长久地沉默,但当心理咨询师引导他识别情绪根源、表示愿意耐心倾听他的真实想法后,他终于开口交流,眼神也变得温和。
趁热打铁,任丽随后邀请明明参观襄阳市检察机关未成年人保护实践基地,通过观看警示教育视频、进行VR入狱场景体验等,引导其进一步思索人生。
如何帮助明明更好地融入社会,预防其再犯罪?任丽想到了为其量身定制就业计划。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明明被推荐参加外卖配送平台的骑手入职培训,系统学习配送服务规范等,培训结业后到外卖平台站点实习。
“我要靠真本事挣钱,以后要挺直腰杆做人。”随后的一个月,明明展现出强烈的改变意愿和行动力,严格遵守矫正规定,迅速适应了工作节奏。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回报”:社区矫正部门综合评估后,将其管理级别调整为普管;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明明给家里装上了空调。
上一篇:国内外ESG监管政策梳理
下一篇:府检联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