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
文 / 刘若鹏,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光启科学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原标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光启创立十五年的奋斗历程》,经作者授权发布,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编者按
光启成立十五年来,一直在引领原创性超材料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其的工作都是前所未有的。光启通过发明创造的切身实践,推动了超材料产业“从无到有”的构建,进而使先进航空航天装备等行业领域成功迈向了更广阔的未来。
十五年来,光启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就:发明创造并大规模量产了第一代到第四代超材料技术的系列产品;为共和国打造了最优异的隐身、航电、承载结构功能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推动了先进航空航天等装备领域在“设计、材料、制造一体化”的全面升级;构建了1总部+5基地+7大能力平台+8大专业公司+1919家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超材料全产业链,实现了从底层技术到系统应用的自主可控;光启还培养了技术总师总工、核心研发技术骨干、大批博士后以及3600多名大国工匠,形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创新队伍。
本文原标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光启创立十五年的奋斗历程》。
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组织都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一个有信仰、有战斗力、有清晰战略和强悍执行力的组织无一不是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艰苦卓绝的长征、高潮低谷的波澜方才造就而成的。百余年前,在国家一片黑暗、积贫积弱的大环境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然而,在1921年参加红船会议创立我党13位代表中,3位后来叛变,4位后来脱党,4位烈士牺牲,仅有毛泽东与董必武两位同志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在我党百年奋斗史中,还出现了张国焘、向忠发、顾顺章等党内重要同志为“一己之私、山头主义、团团伙伙”,背叛、危害过我党的生存发展,给我党带来了沉重的代价。正是因为一个组织从创立到辉煌本就是考验人性的过程、历练团队的长征、筛选真理的通途,我党才在“大浪淘沙”中建立起一支真正能走到最后的强悍的组织和团队!可见,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仰、理念、文化都是在一次次的挫折苦难变革之中积累下来的,绝非一蹴而就的。由此,人们才更明白,正是这些苦难,形成了我党全体上下坚定的意志、清晰的战略与强悍的执行力,在创立百年之后,正带领着我们走向民族复兴!
光启人精神:“能吃苦、能打仗、能坚持”的“上甘岭”精神
光启,作为一个新中国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新组织,已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十五载,成为了我国新质生产力、新质战斗力的一员。我们的信仰、理念也是一步步凝聚而来的。2010年,光启成立之初,国家层面就面临着一个大话题,即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科技创新很难形成先进的生产力。为此,很多仁人志士都在试图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寻找突破口。我们正是在这个改革求变的思潮下,买了单程的飞机票,从美国回到国内,创立光启。彼时的光启不足10人,但我们那时就立志要给我们国家的战机披上隐身衣。
然而,我们是应该去国有科研院所参与型号研制,还是独立创建一个全新体制机制的组织来实践科技创新?前者,看似顺理成章,但实际,要想在原有体系里从事超材料这种原创科学产业化的落地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体制机制的障碍;后者,从零开始、前无古人,一路将充满着荆棘险阻,但或许能够“杀出一条血路”。我们从成立之初,就在“安逸”和“创业”中选择了自己趟一条“前无古人”的原创科学产业化之路。然而,这条路很艰辛,外人期待几年出成果,可是众所周知,半导体科学也曾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产业化之路。超材料的产业化,由于我们的努力,已经压缩到了二十年!但这也无法匹配外界对光启短期功利的期许,使我们蒙受了众多非议。2010年7月,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在聚光灯下呱呱落地,开始了一场“民办公助”,“零编制费”,坚持基础研究,以终为始,直奔产业化目标,靠自身产业化成功养活自己的新型研发机构创业之旅。光启研究院成为了我国最早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新机制)的组织。
我们可以看到,不论光启在突破科技产业“两张皮”的战场,还是后来突围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我们始终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实干兴邦的最前线。我们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坚持就是十五年!其间,坐冷板凳、被冷嘲热讽、经历内忧外患、艰难困苦,但这些都打不垮我们组织的坚定斗志和决心。在2018年光启八周年之际,我们总结了光启创业奋斗的历程,提出了光启人精神,即“能吃苦、能打仗、能坚持”的“上甘岭”精神。这就是我们常谈到的光启“三能”精神。
光启使命愿景:为中华民族打赢未来战争
在推进超材料产业化的进程中,光启一批批“三能”战士们前赴后继,打了无数场硬仗,也经历了极其痛苦的转型。在航空装备制造领域,十几年前的光启并没有经验,要想将超材料技术规模的应用到隐身战机的设计制造里谈何容易,放眼全世界,这都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只有中美两个国家能做。然而彼时,我们没有热压罐、没有紧缩场、没有五轴机加、没有无损能力,只有超材料基础研究中实验室的仿真、试制、测试能力。当我们直接面对行业千奇百怪的“需求”和“伪需求”时,大家既难甄别,也难实施,加上在这个领域里早已根深蒂固的行业壁垒与产业分工,超材料在航空制造领域产业化比登天还难!总之,当时这个领域的“蛋糕”早都被分完了,“餐桌”边已没有多余的餐具与椅子,更何况是“从无到有”的超材料产业化。那时,工程边界条件下的产品技术、工程研制实施、市场突围应用,每一条都是压在我们身上沉甸甸的大山。我们没条件,然而没条件也要上!一方面我们一轮轮地参加各种外部测试PK,在赛场上迭代并检验我们的设计,另一方面加紧各方面缺失能力的弥补,力争早日实现超材料工程化的能力闭环。
当我们取得了一场场PK的胜利,拿到了一个个全新产品市场的时候,很多同志认为我们已经走向了胜利,然而,我们还是敏锐地看到,此刻整个组织才真正开始碰触到超材料产业化的深水区:如何稳定地实现极致的性能、如何大规模高质量的量产、如何高效的控制成本。这三条放到一个标准化工业品都有成熟的经验,可是,放到隐身战机复杂功能结构这样的非标特殊工艺的定制制成品上,故事就完全不一样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为此写过 F35 研制批产历程的著作。因此,我们必须抛弃一切内外部荣誉,必须进行刮骨疗伤、重启艰苦长征、从零再出发!我们重新对产品技术做了量产条件下极致性能的再研发,重新定义了制造过程,重新打造了数字化平台,这才开始迎来超材料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化与量产突破,而这一凤凰涅槃的转型已经到了光启的十一周年后。
在2012年光启成立两周年之际,我们就开始了超材料产业化的探索与尝试。彼时,近乎所有科技公司都在膜拜苹果公司乔布斯的伟岸,张嘴必是“微笑曲线”,即优秀伟大的企业只做研发设计与品牌市场,把“低端、重复、重资产、劳动密集”的产品制造过程全部外协。对,把一切都外协,只出方案不深耕产品,成了那个时代的潮流。彼时,我们内部思想意见其实也不统一,因为超材料科学产业化的这个极为特殊的命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承受着市场突围的压力,也就是,到底超材料在哪里才能大规模的应用。这个答案当时并不清晰。
为了更多的探索尝试,做设计、出方案、集成交付很明显迎合了时代的潮流,也满足当时探索市场的需求。然而,一个组织,在关键的时候,总会有一股内生的信仰,有一个不忘初心的声音,即,我们想打造最先进的隐身装备,我们成立光启就是立志为中华民族打赢未来战争。即便当时超材料技术在航空航天装备领域并没有清晰明确的规模应用与市场,我们却从不敢懈怠。在一线研制、制造、测试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外协能力在技术上的严重不足,看到了哪怕是最基础的机加都需要重新定义和创新,看到了这类非标产品制造生产的困难挑战。
因此,我们毅然决定走一条逆时代潮流之路,我们要自主设计、自主制造、垂直穿透!
光启产业战略:深度垂直,即,持续在垂直链条上全方位深度创新、自主制造,从底层技术突破到系统应用,持续提升性能、降低成本
我们要对整个产业垂直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进行手术,以此锻造极致性能、实现极致成本、形成极致产能!
在2016年光启六周年之际,我们与洛阳市委市政府签约建立洛阳研究院与洛阳尖端装备公司,开始超材料产业链上游高分子功能材料的研制与批产。到2017年光启七周年之际,我们正式提出了“深度垂直”的战略,即我们要在垂直产业链条上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全链条的自主设计与制造!我们自主研制的第四代的超材料蜂窝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实现了极致的减重和史无前例的性能;我们定制开发的第三代五轴实现了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我们自主设计的测试系统领先全行业实现了高速的检验检测。类似这样的案例在光启比比皆是,我们自主制造的根基有多深,我们的未来就会有多广阔!回头看来,我们当年顶着所有人的不解与嘲笑坚持自主制造、深度垂直,是多么正确的决定!
光启创新战略:长期奋斗、深度创新、以终为始
谈到光启,大家总会谈到超材料隐身衣。当今中国已是超材料领域全世界最领先的国家。去年,我国在超材料领域的国际高影响力科研论文发表占据了全世界的半壁江山;我国在超材料产业化方面也是全球领先,率先实现第四代超材料的规模产业化。今年五月,我们在深圳举办的第四届全国超材料大会,线下三千名学者,线上近二十万人参与,规模阵容体量远超美国超材料大会(每次会议规模约300人)。然而,在十五年前光启成立之初,国家各部委与很多领导、专家几乎没有听说过超材料。彼时,超材料是国际上的热门物理学科,但在国内还是个新鲜名词。我们花了很多力气给行业、政府、机构科普什么是超材料。超材料拗口的定义以及与众不同的材料编辑技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直呼听不懂,搞不明白。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与产业合作推进超材料的产业化应用。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十五年时间,伴随着国家的进步、光启的成长,超材料这个学科在中国深深地扎下了根,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或许,这也是对光启十五年引领超材料产业化的另一种美好的诠释。
超材料这门学科起源于2000年左右,物理学家们试图用人造的微纳结构作为分子结构来设计、制造超越自然材料的人造物质。本质上,超材料就是人类用微观的设计与微观的制造实现宏观材料结构超性能的全新技术。由于可以人为“编辑”超材料的属性,超材料学科诞生之初就带来了光学折射定律的改写、电磁隧道效应甚至是隐身衣的实现,在物理学、电子工程、化学、材料科学领域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然而,正是这么一个“编辑人造材料”的物理学科,其产业化的道路也与众不同。人们一开始把超材料实现出来的新物质作为基础,寻找负折射率等一系列自然界没有的人造物质的应用。然而,我们都知道,超材料的真谛并不是某一种超材料该如何应用,而是针对不同的应用,我们该如何编辑对应的超材料,该如何生产制造适应这个行业的超材料。因此,超材料的“编辑性”决定了超材料产业化一定是一个逆过程,即,先明确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以终为始”开始设计其对应的超材料以及设计对应的工艺制备方法与专用设备。这与所有新材料科学产业化的路径都不同,必须以终为始,对材料逆向设计!
其实,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百余年里,但凡在物理尺度往更微观的层面下沉一步,都能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超材料正是符合了这个百年来的科技趋势。超材料在任何一个领域的产业化应用都很不容易,因为它是第一性原理,你需要进入到这个行业,把曾经宏观设计产品的方法论升级为微观设计、微观制造实现跨代产品的体系。这种从底层开始全链条的创新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深度的创新。但这样的技术革命一旦成功,将会深深地影响整个行业,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变革!
总结了一系列超材料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特点,我们在2019年光启九周年之际,正式提出了“长期奋斗、深度创新、以终为始”的光启创新战略,并开始推动第三代超材料以及后来第四代超材料的跨代技术创新。
光启经营理念:锻造极致性能、持续成本革命、保质保量保交付
在我们过去发展的十五年中,还有一个始终围绕着光启的大命题,就是我们如何从一个研究院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企业;我们自身又如何从一名科研人员转变成为优秀的企业家。这对任何科技创业的企业都是灵魂拷问的“送命题”,更何况我们从事着超材料科学研究产业化这种世纪难题。
首先,我们从事的产品技术是极高难度的,关键技术指标的要求动辄都是数量级的提升,这种对极致性能的苛求与渴望是在普通产品中极为罕见的!但也正是这种对隐身超视距作战无止境的追求,才带来了对极致性能的锻造。一般意义上的集成创新、升级换代是完全无法在这样的领域中生存的,只有延伸到基础研究进行全链条的深度创新才有可能响应科技突破的号角。也正因此,我们必须把“锻造极致性能”作为企业安身立命的经营理念。十五年的岁月,跨越四代的超材料技术和产品,光启的“三能”战士们至今仍还在日以继夜的奋斗创新,让产品变得更好、更好、还更好!
其次,我们正在面对先进装备行业的全面升级换代,也正在面对航空航天制造的低成本革命。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号角,也是有我们完成超材料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成本革命!这是在2022年光启十二周年提出的经营战略。或许你会认为,要对一项全新的科技进行成本革命,最重要的就是挤压产业链的利润,重在商务谈判。其实,成本革命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经营理念与技术创新,我们首先是从我们的管理效率上下功夫做文章。从“一物一码”覆盖光启每一分钱的支出,到数字化运营构建完全映射的数字“孪生”经营系统,我们的组织效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再也不用人工统计物料、拍脑袋决定价格;再也不用面对不同工程师、不同产品就有不同的 BOM、FO 以及工序时长;再也不用面对同一类物料五花八门的规格、天南地北的供应;再也不用研发设计不管工艺制造、工艺制造不管工时成本……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产业化倒逼着我们从幼稚的“草台班子”发展成为领先行业的经营体系与理念的企业家。
成本革命更是从数字化经营管理、垂直产业链创新、自主设计制造以及设备工具创新等方方面面打造实现的,是最考验组织、最考验企业的!任何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无一例外的都是坚持持续成本革命的企业!经过我们几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单位收入的物料采购支出降低到了五年前的45%,人力支出降低到了五年前的63%,管理支出降低到了五年前的19%,整体综合成本降低到了五年前的44%。我们的产品价格也相比行业普遍低30%~50%!这是光启用血与火换来的重大成果!
我们所从事的行业,对交付、对质量都有近乎于痴狂的追求!超材料复杂功能结构又是各类产品中交付难度最大、量产质量最难控制、技术性能要求最高、特殊工艺过程最多、定制化非标制造最复杂的产品。不论中美,都是当代先进装备生产制造的瓶颈与难点。光启十一周年709基地投产之时,我们提出要“保质保量保交付”。为了这么一个承诺,数千光启人在过去几年中日以继夜、闻鸡起舞!38亿字的FO,那可是一件产品一件产品磨出来的。我们就是用细碎的工步、繁杂的检查、点滴的防呆,硬是建立起来了一套能让一张白纸的孩子们培训后就能大规模地生产制造这些世界上最复杂的产品,并且还能批量合格入库!相比于行业内单位几十页的FO,我们动辄就好几百页,这是把精细制造推向了极致!我们对制造的细节深入到不能再拆分的单元,人机料法环测的标准化、可测量化,让我们最终实现超大规模量产97%的成品率,也让我们终于用这样一套制造系统打破了特殊工艺过程非标制造的“规模负效应”魔咒!随着我们株洲905基地、天津906基地、乐山106基地的建设与陆续投产,我们的产业化工作将全面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至此,我们在历经了十五年的奋斗,总结出了光启的经营理念:锻造极致性能、持续成本革命、保质保量保交付!
光启治理理念:持续管理数字化变革
谈到企业治理,我想很少有企业会像光启这样从本不擅长管理,到通过数字化的高强度变革,发展成为引领全行业的标杆。光启的绝大多数干部都是搞技术的,“带团队、管理人”貌似天生与这么一群技术控格格不入。然而,我们在光启七周年的时候,就响应了时代的主旋律,开发拓展了大量智能技术,最先应用于安防领域。我们从底层的hadoop集群到各类AI、应用系统,无独有偶地打造了后来光启数字化变革的基础。我们执着地将所有的支出项目编辑成为了十多万条物料编码,将每一个人都数字化到研制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还将数以千万计的上下游合作伙伴都拉进统一的光启协同平台进行全网络化供应链运行。我们将7.74亿字的设计文档、38亿字的FO悉数标准化、数字化,光启人只需要调动这些模块,就可以构建全新的产品研制与批产任务!
由于我们的数字化变革已经深入每位光启人的核心业务,光启人的工作才能如此有效地连成一个整体,随时可以组织大会战!数字化的治理变革也带来了更透明的决策、更公正的考核与选拔。可以说,完成数字化治理变革,才使得我们从一个研究院真正蜕变成为行业翘楚!当前,我们还不断结合大语言模型等AI算法,持续推进光启的AI知识库、AI经营管理等系列工作。我们期待把光启打造成为AI时代的企业新形态!
光启用人观:实干兴邦、公平公正、赏罚分明
总书记曾嘱咐我们“聚天下之英才而用之、争做新时期的钱学森们”。我相信大家在光启工作,也会感受到光启选人用人育人的独特之处。由于我们的项目是最难最复杂任务量最大的,我们人均的项目强度、制造强度、运营强度都要远超行业内同类企业。因此,我们必须务实用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我们这种高强度的运行是最能锻炼人培养人的沃土。当你有机会从事这些伟大的工作,你付出他人多少倍的努力,就会使你成长的速度加速多少倍。在光启,从一张白纸的孩子,较短时间成为产品技术总师总工、大国工匠、行业专家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并非光启人相比别人更聪明,而是因为我们更踏实更勤奋,做的项目比别人更多!我们坚信猛将必发于卒伍,我们每位骨干都是从具体一线的工作干起来的,这也是我们核心的用人观!
同时,数字化的管理变革带给我们更为公平公正的人力体系,我们的干部轮动、激励考核全部是由庞大且精细的数字化系统里的模型诞生的。我们相信公平公正的人力体系才是企业团队走向长远的基础保障!我们更相信这样一套不断更新迭代的大数据系统能更好地为企业发掘各个不同岗位有天赋和责任心的“三能”战士。我们心目中的光启是一个不辜负每一位年轻人才华的大平台!基于这样的大数据平台,我们不断地迭代调整光启的激励模型与算法。通过公平公正、赏罚分明的机制,不断地帮助每位光启人持续的改进进步。
在光启走过十五周年的今天,面对四千多位新老光启人,我们的核心用人观就是:实干兴邦、公平公正、赏罚分明,为有才华的年轻人搭建最具家国情怀的成长平台!
十五年来,我们踏着时代的步伐,风雨无阻!十五年来,我们用自己的故事,诠释着当前世纪之交的点滴!十五年来,我们用坚定的信仰、横扫一切的气魄,创造着一段历史、一段传说!我们不惧“四大骗”的污名化,我们更不惧“重出发、再长征”的艰难险阻。因为,我们做的是民族与国家的事业,我们推动的是超材料科学的产业化,我们从事着改变世界的创新,我们浩然正气,立志为中华民族打赢未来战争,我们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