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比赛能汇聚这么多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来自新加坡的什雷亚·马拉巴迪要把这份活力带回自己的国家。
“本以为我们是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队伍,但我遇到了好多善良的人,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志愿者,还有其他新认识的朋友。我会一直记得这些美好的瞬间。”法国的梅萨·布杜赫之前从未计划来中国。
“中国的数字化建设成果丰硕,这为我们今后在教育领域落实改革、提升质量提供了重要借鉴。”这是津巴布韦的瓦伦斯·库扎伊舍·马霍索在活动中最大的感受。
7月26日,首届全球发展公共政策青年创新大赛在西安闭幕。
一周时间里,从比赛到实践调研,从北京到西安,来自世界各地的15支决赛队伍、15支观摩队伍的86名青年代表,不仅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厚重、科技的脉动与民生的温度,更深刻体悟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深刻内涵。
全球青年同场竞技,智慧碰撞解发展难题
7月21日,首届全球发展公共政策青年创新大赛决赛在中国人民大学拉开帷幕。
这场历经6个月角逐的赛事,从六大洲、5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余名青年、384份政策方案中,精选出30支提案团队齐聚北京,围绕“粮食安全与消除贫困”展开决赛比拼,为全球发展注入青年智慧。参赛选手平均年龄25岁,最年轻的仅15岁,跨国组队超三分之一。
选手们的提案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粮食安全、贫困地区儿童饮食健康、全球气候变暖、科技减贫等,答辩中充满对世界的人文关怀。
“在申请和参与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有新颖想法的伙伴。粮食安全、消除贫困等跨国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我们很荣幸成为这个社区的一员。”比利时鲁汶大学代表队选手说。他们的团队凭借提案“以移动循环食品生态系统促进食品安全和气候韧性”获一等奖,该系统能将果蔬保鲜期从两天延长至21天,有望缓解肯尼亚等地因冷链缺失导致的农产品变质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何一尘团队的“多主体联动农业生产托管模式”获得二等奖,该模式通过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升亩产,助力农业现代化。
“与各国青年对话时,我们不仅传递中国方案,也倾听多元声音。”中国农业大学代表团的蔺垚在这场国际赛事上分享了“中医药农业”的理念。
评委们给予赛事高度肯定。
“比赛让全球青年共议粮食安全与贫困问题,思想碰撞、相互借鉴,这对未来推动全球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反贫困问题资深专家汪三贵说。
“选手们的演讲极具创意,大家准备充分,展示方式多样,令人欣喜。”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林业与绿色经济领域资深专家威廉默斯·德容称赞道。
观摩团成员也收获颇丰。
“参赛团队水平很高,提案经实地考察打磨,我会反思自己项目的可执行性。”日本早稻田大学赵云玥坦言。
“从全球视角中拓宽了视野,下次会做得更完善。”厦门大学郑玉昕的提案虽未进入决赛,却获得了新的灵感。
“比赛搭建了一个让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相聚交流的平台,我看到很多思想的闪光点,更重要的是在各国青年心中播下了关注国际事务和社会议题的种子。”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大一学生周伊梦以观众的身份旁听了此次比赛,她做过类似提案,深知调研过程的辛苦。
“中国人民大学愿与全球伙伴一道,相信青年、支持青年、激发青年、热爱青年,努力将全球发展公共政策青年创新大赛打造成为青年助力全球发展、全球共促青年进步的重要平台,让‘青年方案’‘青年共识’‘青年行动’为全球发展贡献新智慧、拉紧新纽带、注入新动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说。
从长城到古都,感受中国的历史与温度
“不到长城非好汉!”23日,代表团青年登上慕田峪长城,对着镜头齐声高喊。
“来长城是我长久以来的愿望,此刻站在这里,太震撼了,数千年的建筑就矗立在眼前,很感激。”来自鲁汶大学的布鲁诺·洛佩斯·利马·多斯难掩内心的激动,“我摸到的每一块砖石都像在和我对话,提醒人类可以如此长久地保存记忆。”
“我们国家距离中国很远,此前只在书本上见过长城,亲身到访才知道这不仅是很棒的经历,更是刻在记忆里的美妙体验。”津巴布韦的琳赛·马西伊瓦说。
在长城脚下的北沟村,村委会主任王全讲述的“从贫困村到旅游文化村”的故事,让巴西青年朱莉娅·阿波洛特惊叹,“难以想象村民能如此团结,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努力奋斗。还有社区里保留的烧瓦窑洞和图书室,它们让发展有了文化的根。”
24日,青年们乘高铁赴西安,开启古都文化之旅。
“穿传统服饰的体验太美妙了,这让我更想了解中国文化的意义。”比利时的安德烈·路易斯·费雷拉说。
在西安城楼,外国青年身着汉服登楼远眺,举着手机互相拍照,东方服饰的雅致与鲜活的西方面容碰撞出独特的韵味。
晚上,代表团在一家仿唐餐厅用餐。舞台上,水袖轻扬,丝竹管弦与鼓点交织,他们沉浸式领略盛唐风华。席间,月牙状、金鱼状等形态各异的饺子宴相映成趣。法国的梅萨·布杜直呼:“演出太棒了!”
“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艺术,太了不起了,一定要拍下来给我的家人看,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刻板印象里,要让他们知道如今的中国有多么令人惊喜。”排箫表演中模拟的百鸟齐鸣、车马喧嚣,让朱莉娅·阿波洛特眼眶湿润。
肉夹馍的香气,凉皮的酸辣,油泼辣子的辛香、甑糕的甜糯……在袁家村的街巷里,勾得外国青年脚步难移。
“太美味了!我爱喝茶。”津巴布韦的安西拉·卡察穆丹加喝着小店老板递上来的红枣茶赞叹道,“老板还教我‘先闻香再小口抿’,原来喝茶也有仪式。”
“中国的村庄很特别,村民摆摊做生意,我们国家的村庄多是度假地,很少有这样的热闹景象。”日内瓦大学的维塔利·库瓦绍夫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过一个月的汉语言培训,虽中文尚不流利,却已经爱上中餐的烟火气与古建筑的飞檐翘角,他说这里不仅有历史的味道,更有生活的温度。
“以前觉得中国人说话声音大,听懂后才明白,这里像大家庭,人们热情又温暖。”来自瑞士的扬尼克·艾琳·维尔德布兰德告诉记者,她越了解中国,就越喜欢中国。
在西安,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承载着上千年历史,让不同国家的青年在此刻产生共鸣。
“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工匠的精湛工艺,还有军队的气势,都太不可思议、太震撼了!”来自马德拉斯大学的文格特拉马南·哈里什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但我知道,真正吸引我的是这些遗迹背后的人,以及他们如何用泥土表达永恒。”接下来几天,他和队友们还将自行前往成都看大熊猫,去湖南张家界参观《阿凡达》的拍摄地。
田间地头,中外青年结下友谊之果
“原来农业可以这么‘聪明’,我要回去和同学、朋友分享这份‘科技赋能’的新鲜感受。”来自巴基斯坦的拉伊斯·乌尔·雷曼在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水培馆,望着自动调节光照的棚顶装置,看了很久。
“葡萄的种植可以突破温度的限制,农业发展真离不开科技。”马来西亚的罗静柔第一次见到高温环境下种植的葡萄,眼睛里满是好奇。
甜度爆表的巨峰,带着香气的阳光玫瑰,果肉脆嫩的夏黑……来到杨凌新集葡萄产业示范园,园方特意准备了多个品种的葡萄供大家品尝。外国青年们拿起剪刀,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体验采摘。
“原来葡萄在大棚里能长得这么好!”一位外国青年边品尝边感慨,在采摘过程中,他们对中国的现代农业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通过讲解,杨凌示范区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脉动。这里的经验为我们思考青年在全球农业发展中的使命提供了重要窗口。”蔺垚说。
随后,代表团参观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一件件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展品、数万种昆虫标本,引得各国青年驻足。他们俯身观察,用手机拍下感兴趣的展品。
欢送会上,中外青年欢聚一堂,举杯畅谈连日见闻与感悟。
音乐响起,津巴布韦代表一段热情的非洲舞,以强劲鼓点与利落动作点燃全场,观众随之拍手舞动。中国人民大学何一尘用一曲明快的英文歌,将气氛推向高潮。众人载歌载舞,传递着跨越国界的情谊。
“周到、贴心”是外国青年对中国志愿者的评价,中国青年也在与各国伙伴的互动中收获温暖。
“她们买的簪子、绣花鞋,都藏着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厦门大学的郑玉昕因邻座与印度尼西亚的林唐·莎法·马扎和伊娃·达尤·约哈娜·西洪宾结缘,她们从文化聊到“砍价技巧”。离别时,两名外国友人把印度尼西亚盾送给郑玉昕作纪念。
“期待选手永葆创新锐气、秉持开放胸怀、坚定行动目标,做优化全球治理的‘青年工程师’、促进全球合作的‘青年使者’和服务全球发展的‘青年实干家’。希望选手永葆对人类共同福祉的深切关怀,将大赛中激发的智慧、缔结的友谊、收获的感悟,转化为推动全球发展事业前行的不竭动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说。
此次外国青年代表团中,多数人是首次来中国。短短数日,他们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记忆,也明白青年一代肩负着跨越隔阂、凝聚共识的时代使命,这份跨越国界的青春共鸣,需要共同担当,才能让全球发展之路更宽、更广。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