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李熙爽 贾莹莹
长白山脉“环抱”松嫩平原,松花江水润泽千里沃野,白山松水共同孕育了吉林。
这里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是轨道交通装备的创新高地,也是航天科技的崛起热土。近年来,吉林锚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聚“点”成势蓄动能、串“链”增效强产业,全面绘就新蓝图。
深耕实干,终结硕果。7月,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行走松辽沃野,扑面而来的是吉林经济脉动的强劲活力和振兴发展的深厚潜力。
“龙头”引领,传统产业向“新”而行
汽车产业是吉林的支柱型产业,也是制造业转型突破的主战场。近年来,中国一汽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关键词,向数智化方向转型。
聚焦汽车核心技术攻关,中国一汽联合国内160多家芯片企业、100多家零部件企业,完成400多零部件本土化开发;通过部署自动化设备与智能中控系统,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与DeepSeek等人工智能生成大模型深入融合,赋能产品研发创新……“锚定‘卡脖子’技术攻坚,推动产业向‘新’而行,让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一汽研发总院天工平台C平台项目PDT经理禹真告诉记者。
过去5年,中国一汽突破1559项关键核心技术,多项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并实现产品搭载应用。技术的持续突破,转化为市场竞争的强劲底气。今年上半年,中国一汽整车销量突破157.1万辆,同比增长6.1%。其中,自主新能源销量突破14.5万辆,同比增长95.5%,增速尤为显著。
开创了数个“中国第一”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同样以创新为笔,书写传统转型的故事。2021年,“十四五”开局稳中求进,中车长客正式实施“CR450科技创新工程”,对时速400公里的CR450动车组研发和高铁基础设施成套技术展开探索。2024年,CR450动车组样车以相对交会时速891公里,创造了动车组明线交会速度世界纪录。
中车长客还主动扛起产业链“链长”的重任。“一组‘复兴号’动车组,有4万多个零部件,辐射20多个省市、600余家一级配套企业、1500余家二级供应商。”中车长客高级技师姚智慧告诉记者,“多年来,公司坚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协同验证、协同产业化,加快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黑土生金,优势产业向“深”拓展
提及吉林的优势产业,农业是绕不开的关键词;提及吉林农业,四平市梨树县是绕不开的名字。
“我们能成为产粮大县,离不开这个‘命根子’。”梨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于海波轻轻拨开地面厚厚的秸秆,将手中的黑土展示给大家。
守着黑土不愁粮。肥沃的黑土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然而,这份珍贵资源正面临退化的威胁。为此,梨树县携手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探索出以秸秆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体系——“梨树模式”。
“我们用秸秆给大地盖了一床被子。”于海波的比喻十分形象。这床“秸秆被子”有效抵御了黑土退化的两大“元凶”——风蚀与水蚀。“覆盖地块保水能力提升20%以上。”于海波欣喜地说,腐烂的秸秆让黑土“重返青春”,变得越来越黑、越来越厚。
在保护黑土地、“端牢中国饭碗”的同时,吉林还以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为抓手,推动农业向“深”发展: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鸿翔种业有限公司以科技育种,提高种子出苗率;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内,一穗穗鲜食玉米被清洗、蒸煮、打包,运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近年来,我们不仅与企业深度合作,加速推进玉米精深加工及食品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还与科研院校合作,大力推动以重点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政产学研用’聚力攻关模式,启动建设了万亩级先进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高地、吉林寒地区域育种中心等重大科研项目,为大面积单产提升、种业创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海成介绍。
追“光”逐“星”,新兴产业向“优”迈进
光电信息产业是吉林省科研实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是吉林光电产业的标杆企业,也是我国首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117颗卫星在轨运行的“吉林一号”星座。
长光卫星综合办公室主任张晓磊告诉记者:“光学遥感卫星具有超凡的高空识物能力。高清动态视频卫星凭借非沿轨成像能力灵活调整拍摄范围,有效克服了传统卫星重复拍摄周期长、拼接耗时等难题。多年来,这些卫星为农林、水利等多领域提供服务,遥感信息服务已先后覆盖170余个国家和地区。”
蓬勃发展的光电产业不仅有“星”,也有“芯”“光”等核心力量。在长春长光辰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辰芯),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不断扩宽视觉体验的边界。
“公司深耕全局快门像素、高动态范围像素等核心技术领域,已形成九大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市场发展的CMOS图像传感器产品,在全球建立了领先的行业地位。”长光辰芯公务事务部主任张双成介绍。
从最初几人的创业团队,到如今业务遍及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性公司,张双成坦言,除了坚守自主研发的初心,吉林光电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同样功不可没。“仅我们所在的长春市经开区就聚集了83家光电企业,这些企业构筑起了涵盖研发、设计、制造、封测、应用等全领域的‘雁阵型’科技企业梯队,为我们提供了全链条支撑。”
从轰鸣的汽车生产线,到孕育希望的黑土地,再到仰望星空的长光卫星——吉林大地上,多元产业蓬勃发展,迸发强劲的内生动力。在这澎湃动力的驱动下,吉林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程蓄势腾飞、行稳致远。